日前,多家头部保险公司公布了2023年度理赔报告。从数据上看,不少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创下新高,理赔时效也有很大提升,部分公司的自助理赔时效甚至以“秒”为单位计算。
这样的理赔成绩单,一方面是保险公司数字化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保险理赔的效率,还改善了消费者的理赔体验。另一方面说明保险行业“减震器”和“稳定器”的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以大病保险、惠民保、农业保险等为代表的普惠保险的覆盖面持续扩大。按照保本微利的经营策略,这些保险产品在扣除必要的经营费用外,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赔付水平,为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主动披露赔付数据,保险公司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稳定。来自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保险业偿付能力保持充足。另外,优质的理赔服务能够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增强客户黏性,有助于保险公司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潜在客户,促进业务持续增长。
对消费者而言,“安心赔”有助于“放心买”。赔付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扭转一些人对于“保险都是骗人的”固有印象。市场研究机构数据也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在互联网上选购保险,意外险、健康险等成为年轻消费者的首选产品。不过,从理赔报告的数据来看,不少消费者在重大疾病、住院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水平还有缺口。在保险行业跑马圈地的时代,曾有个别保险公司为了做大保费规模,让消费者购买了不适合的产品,进而产生了不少的理赔纠纷。近年来,随着保险业转型提质步伐加快,头部险企不断加强销售、核保、理赔的全链条管理,部分领域的投诉已经有所下降。
从长远来看,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对于经营风险的保险行业来说,看清和识别风险是最重要的一步。透过理赔数据,保险公司能够对各类风险有更全面的认识,为将来更加科学合理设计保险产品,科学厘定产品费率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底座。
不过,已经公布的理赔数据也并非尽善尽美。例如,近年来的网红产品百万医疗险仍存在高保额低赔付率问题,也有保险公司报喜不报忧,只公布总赔付金额或者最高赔付案例,对于部分短期产品的赔付率等数据语焉不详。从长远来看,保险理赔的数据公开是行业发展的进步,如何进一步提高理赔数据的披露质量,进而促进保险公司从产品设计到核保理赔全链条变革,真正实现“保险姓保”的目标,还需久久为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于泳)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