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踏上位于福建厦门马銮湾的生态三岛,一簇簇盛放的三角梅将冬日暖阳染成了艳粉色,高大的凤凰木绿叶葱葱,几位摄像爱好者正手拿相机,将这幅优美的生态画卷定格在镜头中。
厦门马銮湾生态三岛上盛放的厦门市花——三角梅。经济日报记者 纪文慧摄
“我们脚下的这片海岛,是由清淤挖出的15万立方米淤泥打造的人工岛。”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沧分局副局长沈林南告诉记者,马銮湾区曾因大量水域被围占养殖导致水质严重下降。自2016年启动马銮湾片区生态修复工程以来,通过退垦还海、清淤整治,累计清退马銮湾内鱼塘虾池约14.9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扩大到8平方公里。经过广泛调研论证,清淤产生的淤泥“摇身一变”,被用作打造市树岛、市花岛以及市鸟岛3座生态小岛,湾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生态修复后的马銮湾风景如画。经济日报记者 贺浪莎摄
在“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下,厦门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马銮湾区位于厦门西海域西北端,是环岛湾区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围海筑堤湾区不同,马銮湾汇水区内的河流都为山溪性河流,流域面积小、水量稀少、水源补水条件差,导致河道水体流动慢、水质差。
“马銮湾修复的关键在于变‘死水’为活水,变短板为长板。”沈林南介绍,为加强水体交换能力,湾区海堤开口改造工程在海堤中部新建了一座总净宽216米的9孔挡潮闸,有效改善了马銮湾海堤内外的水动力条件。与此同时,采用生态补水方式突破水源瓶颈,眼下正推进的马銮湾新城雨洪生态补水工程完成后,将引入九龙江北溪富余水量,实现年补水量160万立方米。
马銮湾变生态短板为发展长板,优美生态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经济日报记者 纪文慧摄
曾经的臭泥潭如今已成为发展新高地。随着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湾区生态产品价值不断凸显,目前已逐渐形成智慧产业、生命健康、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四大产业链。
“一大批生态友好、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的项目纷纷落户马銮湾区,形成了节约资源和生态环保相得益彰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打造出了产业结构优、生活方式美的产城人融合体系。”马銮湾新城片区指挥部常驻副总指挥蔡德进说。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