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元
2023年底至今年初,全国多地共同经历了一个难忘的“跨年霾”。这期间,上级督查、本级检查,发现不少应急不力的问题,其中,有的城市在应急过程中,由于企业间约定的协商减排举措落实不到位所导致的应急效果不佳问题,引人关注。
所谓协商减排,是指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或者多家企业之间通过协商方式达成互助式减排方案,在企业不停产、不限产,对企业管控力度不加码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对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优化其运行状况,进而更好地实现区域减排目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平时减少区域排放总量,更有利于不利气象条件下面对重污染天气预警的时候,实现应急减排目标。因此,无论是从日常精准减排还是从谋求应急时刻减少或避免重污染天气发生、保障公众健康利益等多方面看,协商减排都是一项好举措。但是,从近年特别是近期重污染天气防控的效果看,由于协商减排的举措在现实中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进而引发了应急管理工作中一系列棘手的新情况新问题。
某地在应急检查中发现,有一家钢铁企业,在去年末当地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后,没有按预案要求应急减产减排。理由是该企业受安全生产制约,不能及时停炉,已与数家相关企业达成了协商减排协议,用对方的减排量来冲抵本企业应急期间的排放量。但这几家企业多数也没按约定限产减排,理由是订单逼得急没法履约。还有一地发现,在某企业提供的参与协商减排企业名单中,竟有数家企业早已停产或半停产,协商减排约定根本发挥不了减排作用。类似的情况已经在多个地方出现。
笔者调研发现,主动提出与其他企业共同实施协商减排的企业,多数集中在钢铁、玻璃、焦化等生产过程要依靠炉窑的行业企业。原因主要是不利气象条件何时来、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何时启,没有固定时间,但这些行业企业受安全生产制约,多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落实停限产要求,速停速启确有困难。这种情况下,企业自发或当地有关部门协调约定的协商减排如真正得到落实,无疑是利企利民的好办法好举措。但现实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相约企业不履约;二是相约企业是没有实际减排能力的假相约;三是相关职能部门监督履约不到位。
2023年10月,河南省安阳市对第一个协商减排季内落实协商减排措施较好的87家企业给予了267万元的奖补,从而鼓励企业在不增加环保硬件投入的前提下深挖减排潜力,抱团取暖实现更多更有效减排,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笔者认为,安阳市所采取的奖补举措,无疑是促进和推动协商减排向良性发展的有益尝试。要解决当前协商减排中出现的问题,还应把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具体协调、明确协商减排的举措和细节、在具体落实过程当中强化检查监督和严厉打击有约不履及弄虚作假行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让协商减排这一举措有效落实的良好氛围。
协商减排实质性的目的是真正减排。但实践证明,平时协商减排和应急时协商减排,表面看是一码事,实际上有两股劲。平时气象条件好时,如果协商减排出现不履约行为,对空气质量改善、空气质量考核和公众健康利益带来的影响可能并不很明显。但是,如果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之下,相约协商减排的企业如不履约,或是协商减排的约定本身就是一种做表面文章的“假减排”,那么,有关部门据此判定的轻度污染,就很可能变成重度及以上程度污染。这样不仅会使减排目标落空,也严重侵犯了公众健康利益。由此看来,抓好应急背景下协商减排约定落实,比平时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多种矛盾并存的艰巨任务。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很多工作仅有安排、有部署、有方案是远远不够的。不把形式主义、玩忽职守、搞花架子等问题管住,最终的减排目标落实就会打折扣。因此,各地在抓好协商减排这项创新举措落实时,必须细化协商减排的目标和举措,把每一笔减排账都要算清楚。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把好事办好,确保减排目标如期实现。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