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顾小立、王俊禄、郑梦雨
若拿出一份最新出版的中国地图稍作搜寻,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一座处在丘陵与平原交会地带、行政区划呈独特“c”字形的小城,很容易映入观者眼帘。
这座小城,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因“书圣”的到来而占据中国文化史发展的“c位”:东晋穆帝年间,王羲之在此处一场群贤毕至的盛会上挥毫写下《兰亭集序》,其人其事流传千年,至今仍为绝妙佳话。
1600多年过去,当时被称为“兰亭”的地方,现在的名字叫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1992年,当地建立了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个冠以“中国”的轻纺专业市场。经过30多年发展,柯桥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布匹专业市场所在地、世界最大的纺织贸易集聚地。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柯桥,再次以它在面料轻纺领域雄厚的实力,进入中国纺织产业的“c位”阵列。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的考验,如今的柯桥站在了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如何回望过去的路?如何走好当下的路?如何看待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柯桥蹲点采访,一探究竟。
眼更亮,鼻更灵
回过头看,疫情这三年,对柯桥纺织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采访中,企业家和中小商户说得最多的两个词语,是“蛰伏”和“风险”。
“蛰伏”,本义指动物冬眠。从2020年初开始,疫情让纺织行业经历了一场此前从未预料过的“寒冬”:市场需求总体不振、原料价格轮番上涨、物流渠道时断时续,这三大难题始终困扰着所有纺织从业者。
最难的时间点,大致出现在2022年上半年。
当时,往柯桥运货的卡车司机经常面临各种“下车难”“进城难”“卸货难”的尴尬,货车明明下了高速到了“家门口”,可就是“进不来”,发货商和接收商只能干瞪眼。
绍兴良权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嘉说,那种差点“一夜白头”的滋味,终身难忘。
在柯桥,不少布料加工商属于生产型出口企业。按照惯例,生产型出口企业为保证春节后顺利复产,节前均作一定的备料安排。然而,2022年末的疫情冲击让织厂停摆、染厂停岗的情况接踵而至,加之春节时间较早,备料一时成了大问题。
库存剩余告急!对于不少企业而言,又得经历一次一边勇往直前、一边“手忙脚乱”的闯关。
幸运的是,如今这些都渐渐成为过去。2023年3月,当记者来到中国轻纺城时,这里的日均客流量已超过10万人次,快速回升至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一切,似乎都在逐步走向“正轨”。然而,“风险”是否就此消除了呢?
“我觉得不会。”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李传海说,“但是,现在有风险,过去难道就没有吗?我们柯桥纺织人,就是在一次次与风险的搏击中走过来的。”
李传海回忆说,2002年,他们的企业想打开一个西方国家的市场,但对这个国家的环保标准没弄清楚,弄错了印染染料,一笔100万美元的款项收不回来。这次风险事件给他们上了“生动一课”——“生产标准不能‘坐井观天’,要弄清国际贸易规律,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做生意不怕‘事’,就看你怎么应对。”绍兴皮尔波澜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力尚于说,一位商界前辈曾告诉他,老一辈纺织人经商挑扁担、推小车,新一代纺织人经商盖厂房、起高楼,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关键是勇敢向前的信心不能变,无惧风浪的信念不能变。
如何从一次次风险的侵袭中不断增强自身“抵抗力”“免疫力”,是摆在所有柯桥纺织人面前的“必答之问”。
有企业家说,疫情之后,现在“眼睛”比以前更亮了:
以前,外国的事关心得比较少,哪哪儿港口堵了,哪哪儿战火烧起来了,觉得都跟自己远得很。但这三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世界很“小”,大家都是命运共同体。做生意,更应该把国内和国外的情况联系起来看,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看看国际新闻。
还有企业家说,现在“鼻子”比以前更灵了:
什么叫抗风险本领?能提前预判风险就是抗风险。怎样才能提前预判风险?就是预先闻到别人闻不到的味道。以前同样的“气味”在自己面前飘过,可能会不以为意,但现在就会停下来多想几分钟,这股“气味”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会不会是危机的前兆?
即使是“危机”,也同样充满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如果能克服“危”,“机”就能不期而遇。
在李传海看来,在当前形势下,柯桥纺织业面临三项压力:一是上游原辅材料和染料价格不断上涨,二是企业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匮乏,三是产能过剩,市场价格环境总体上并不友善。
“但是,我们同样有三项优势。”李传海话锋一转,向记者列举出了三个“好一些”:第一,内销有所增长,产业市场相对“好一些”;第二,柯桥印染行业门类比较全,产业纵深相对“好一些”;第三,支撑产业与规模的设备是一流的,技术相对“好一些”。
“有了这三个‘好一些’,面对今年的发展,我们没有太多好‘怕’的。大家都会撸起袖子,一起加油干。”李传海说。
能“跑”的腿,能“说”的嘴
进一步看,是什么给了柯桥纺织人三个“好一些”的底气?
从数据里找“答案”,或许更加直观:
1992年,中国轻纺城市场年成交额16.6亿元,营业用房2213间,注册经营户1879家。2021年,这个数据已分别增长到3040.56亿元、2.9万间和3.4万家。
这些数据,都是柯桥纺织人“跑”出来的。柯桥纺织人的能“跑”、会“跑”、善“跑”,在业界也是出了名的——
跑“车间”,他们亲力亲为。不少企业家每天晚上在九十点钟下班,每天下车间2次以上,每周定时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深入、及时掌握公司生产、销售、市场动态情况;
跑“业务”,他们不亦乐乎。在《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一书中,李传海讲述了多年前他的一次推销经历:
我骑着自行车,到(时为绍兴县)钱清区下辖的6个乡镇,一家家走访纺织企业和印染企业,推销营业房。我一共跑了3天,把16间营业房都推销出去了。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月后营业房房租就开始涨价了,刚开始市场一间一楼的营业房每一年的房租是6000元,第二年就涨了二三十倍,后来甚至涨到了200万元一年。
跑遍了乡镇、跑遍了绍兴,柯桥纺织人开始跑遍中国、跑遍世界。
今天的柯桥,集聚了3.2万家市场经营户以及完备的纺织产业链,年纺织品出口额超过千亿元,贸易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100多家境外企业代表处在此常驻。
近年来,不少企业不仅“跑”了出去,还“扎”下了根。绍兴木林森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勇2017年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了一个印染企业,发展当地自己市场,招募当地工人发展生产,企业近年来毛利润都在30%以上。
跑得兴起的时候,企业家们可以把很多外人看来很“重要”的东西都放到一边。比如过年回家,比如评优表彰。
中国轻纺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兔年新春,不少企业家都是在海外与客商洽谈的日子中度过。一些评上了当地自营出口标杆荣誉称号的企业,连热热闹闹的表彰会都放了相关部门“鸽子”,安排不出时间回来参加。
如果初识柯桥纺织人,在一些场合,大概率会让人觉得他们多数并不擅长“说”:不会铺张渲染,不懂语惊四座,甚至在饭桌上酒过三巡,也难得听到一句类似“老子在哪挣了大钱”的吹嘘之语。
继续深入了解又会发现,在另一些场合,他们其实也很擅长“说”:
——“一块布”里到底有着怎样的洞天?说起这个,一些企业家就来了劲:布的成分是什么、产地是哪里、类型有何不同、质感有何区别,印染工艺分几道、如何走,他们掰开了揉碎了可以讲上半天。
——“一块布”究竟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谈到这个,一些企业家也有了兴致:坯布的分类、批号、出仓如何进行科学管理,销售、车间、个人三级成本如何科学核算,如何最大程度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积极性,他们一开口便常常停不下来。
不过,让柯桥纺织人最有耐心做好的一件事,还是陪客户“磨嘴皮子”。浙江兴发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江说,善于开口沟通、了解客户诉求,是搞好产品全周期服务的关键:
在前期开发过程中,我们会细致询问合作方的诉求,他们需要什么功能,主要应用在哪里,每一个环节都要沟通到位。开发以后也可以先试做样品,根据批量要求不断对接优化,来来回回不厌其烦细致交流。等产品销售完成以后,我们会派一个团队过去对接,最终效果怎么样,我们要做好跟踪。如果效果不理想,我们就继续沟通解决问题,一直沟通到客户满意为止。
在不少企业家的观念里,“海底捞”式的服务模式不仅可以存在于餐饮界,也能给纺织界很多启示。把服务搞上去,是让任何类型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之一。
“脸面”与“肌肉”
向未来看,柯桥纺织人又当如何行稳致远?
2023年1月,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浙江省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浙江化纤、印染、服装等重点领域国内领先地位更加巩固,高端羊毛(绒)、丝绸等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提质增效,产业用纺织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引领,在全球纺织产业网络中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
目标既定,关键是如何让蓝图在本地走向现实。亨世行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建祥,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体面”的故事:
我在柯桥从事了30年女装面料生意,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十几岁进工厂学做衣服的日子。我们小时候每到新年,家里都会请裁缝来给大家做新衣服。那时候我就在想,哪天我把制衣的本领学会了,让别人穿上我做的新衣服,让大家记住我做的新衣服,那该是一件多么“体面”的事。
不少人用“一根丝”“一匹布”“一件衣”概括柯桥的纺织业务格局:“一根丝”指聚酯纤维、化纤原料,“一匹布”指面料织造及印染,“一件衣”即指服装产业。一方面,柯桥的纺织产业链和市场产销体系相对完整,但另一方面,目前柯桥在“一件衣”上存在缺少知名自主品牌的烦恼。
如今,唐建祥已开始为儿时觉得最“长脸”的事奋斗奔波:他已准备创立属于自己的男装品牌,并打算在五年内把它做得初具规模。“许多柯桥面料商心里总有一种‘情结’,那就是要努力把自己手上的‘一匹布’,织成享誉全球的‘中国衣’。”唐建祥说。
另一件被柯桥纺织人视为关乎“脸面”的事,就是在外人眼里,印染行业到底“脏不脏”。从母亲手中接过企业管理工作的盛兴染整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华良,至今仍记得20多年前他进入厂房工作时的情景:
厂房地上一滩水,空气里烟雾缭绕的,混合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当时这样的景象在乡里也很常见,一般人见着印染厂都得躲着走。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印染厂能变得干干净净的呢。
2010年前后,柯桥区政府开始推动印染集聚、设备换代、产品升级,散落在各地的印染企业通过整合,搬迁到了滨海工业园区,进行了多轮绿色技术改造。现在不少企业环保在线监控全部做到了联网,印染到底“脏不脏”,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一条条数据就能实时揭晓答案。
“我们现在的染料工艺全部是自动化的,都由机器人完成。”徐华良说,他们自己每个厂都会安装污水检测系统,车间废气都要经过处理,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到定向回收、梯级利用和规范化处理危废资源的队伍当中。
李传海说,今后的纺织行业应当实现两个“高”:“高”时尚,要努力做到“柯桥的面料一出去,就能成为世界市场的弄潮儿”;“高”技术,基础研发不能缺,工艺改进要持续,既要让“脸面”有光,也要把“肌肉”练强。
2023年1月8日,在柯桥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柯桥区区长袁建提出,在改造突破传统产业方面,柯桥将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加快大纺织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智能化技术是传统纺织产业未来获得‘爆发力’的关键所在。”绍兴恒元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茅元根,回忆起了自己在技术上进行“横向拓展”的经历:
十多年前,面料成衣后的缩水问题曾让我们很“头疼”。由于没有什么好的面料后整理设备,我们的面料有时要专门“漂洋过海”送到国外去做后整理。为什么外国人能做好的技术和设备,中国人就不能做好呢?我就不信这个“邪”,一定要想办法闯一闯。
抱着“一定要逼一逼自己”的心态,茅元根专门去国外考察了很多次,从一开始引进一台预缩设备进行全方位针织品后处理试验,到与外方一起合作创建机械制造公司,生产各类印染后整理机械设备,运用环烘水洗技术,茅元根在保证面料品质的前提下,成功降低了后整理环节中的缩水率。
“一台全自动烘干机运转起来,可以抵得上30台普通烘干机,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能。”茅元根说,要让新技术“站稳”脚跟实现大面积推广,主要就靠两步:一靠“学”,引进外国原班研发团队虚心求教;二靠“钻”,要自己深入地研究清楚人家的长项在哪里,有的放矢弥补不足。
在未来的几年里,恒元公司计划融合相关技术,打造一支以本土团队为主的技术研发团队,同时加大定型机及废气处理装置节能方向技术投入,进一步开展减排成本分析研究,对标先进榜样为“碳达峰”工作助力。
在聚焦突破新兴产业方面,袁建说,柯桥将大力实施“4131”先进制造业强区行动,积极培育千亿“新星”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材料、碳纤维等重大项目,打造先进纤维和复合新材料“万亩千亿”产业平台。
在柯桥挂牌成立的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正用一项项扎实的基础创新研究,勾勒出纺织业明天的动人图景。创新中心副主任戚栋明说:
今后,“一根丝”的价值绝不仅仅意味着织布成衣。我们的工业丝,“可上九天”作为国产“大飞机”的优质航空玻璃纤维棉毡材料,“可下五洋”作为深海系泊缆绳守护“深海一号”的油气作业安全,还可以深入人体用于软组织损伤修复,最终还能被人体完全吸收。“一根丝”的前景,可以说无限广阔。
面向未来,柯桥纺织人重任在肩。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