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乡村产业振兴,“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一头连着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18.5万亿元、增长4%左右,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1.6万多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全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已初步培育2-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各地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充分证明,‘土特产’可以做成大文章。”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说。
在郁瑞芬看来,目前做好“土特产”文章,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来源于产地环境、物理加工等,而标准化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但当前我国标准化园区的总数规模和生产面积还比较小,标准化的制度修订还不完善,多地各自为战、小户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其次是‘土特产’存在品质差异,比如消费者难以辨识品质、价格差异较大、多次购买时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甚至出现购销信任危机。”郁瑞芬说,“土特产”品牌整体上散而不强、多而不响,难以发挥品牌效应。“再就是农业科技创新不够。要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资装备短板,特别是要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等建设。”
当前,各地正加快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食用菌等产业不断提档升级,不少地方已把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那么,如何在乡村“土特产”上下功夫,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让当地“土特产”更好地服务城乡、致富农民?郁瑞芬建议,要将标准化融入并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各环节,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大财政投入,梯次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同时,构建合作社、供销社机制,以合作方式实现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产业带头人通过“合作社 农户”“公司 合作社”等方式,构建符合产业特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除此之外,还要构建农产品质量风险保障机制。可以由政府立项,主流平台和龙头企业承接,实现基础农作物、初级农产品标准化及可检可溯,结合商品责任保险方式,让消费者买得放心。”郁瑞芬说,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强化规划引导和产业指导,实施乡村产业提升行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发布“土特产”目录,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