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油油、红彤彤、黄澄澄……在遍布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里,五颜六色的各类蔬菜或正拔节生长,或已硕果累累,给清冷的冬日平添无尽生机。
在稻田镇崔岭西村,1500亩地里“长”着360个蔬菜大棚,年产万余吨果蔬,村民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
“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全村130多户种植户全部加入,每年出口蔬菜近2万吨,销售额超1亿元,增加村集体收入60万元。”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
孙家集街道郑家庄村菜农郑同成种了10多年蔬菜,从来没担心过销路问题,蔬菜采摘了,与村里一路之隔的高楠果蔬专业合作社就会帮他销售。高楠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洪岩说,合作社常年稳定供菜社员有300多户,蔬菜主要销往京津冀和内蒙古等地。
数据显示,寿光正在运营的果蔬合作社近1500家,日产蔬菜10000吨左右。拥有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年交易量900多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以寿光蔬菜为核心的千亿级蔬菜产业集群入选我国首批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在寿光,给大棚装上“智慧大脑”也不是新鲜事。在寿光市营里镇,山东物泽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着2000亩设施蔬菜,每个棚内都分布着很多先进设备和传感器,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要素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测。
目前,寿光新建大棚全面推广自动温控、智能雾化、臭氧消杀、水肥一体机等智能设备,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以上,农民在家用手机就可以远程种菜。原来一对青壮年夫妇能种植2个70米的大棚,现在可以管理3个100多米的大棚。
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2018年,部省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目前已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启动16项国家、行业标准和110项地方标准研制工作。越来越多的“寿光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有了标准支撑,寿光加快由技术输出向标准模式输出转变,目前已向全国26个省区市提供了农业问题集成凯发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从黑龙江省五常市的冬季温室大棚,到南沙永署礁的蔬菜繁育基地,再到西藏、新疆的高标准温室……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种业是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经过多年“种子工程攻坚行动”,国产蔬菜种子在寿光市场的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中国蔬菜种业硅谷”已现雏形。
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说,目前,寿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167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18亿株,产值10亿多元。
寿光沿着蔬菜产业链“微笑曲线”向两端延伸,向上突破种业研发瓶颈,向下抢占预制菜风口。作为全国的“菜篮子”,寿光发展预制菜产业,基础优势得天独厚,从上游原料和研发,到中游加工和流通,再到下游营销和市场,寿光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食品生产车间里,新鲜长茄经过切片、注馅、上粉、上浆、油炸、速冻等工序后,变成一袋袋“油炸茄盒”预制菜。企业负责人说,这条生产线日产量达6吨,从“一根茄子”到“一块茄盒”,产业链拉长带动了价值链提升。
前端拎稳“菜篮子”,做好标准制定、种子研发、技术创新;后端端牢“菜盘子”,培育特色蔬菜和预制菜品牌、打通高端销售渠道;中间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寿光将全链条发力,加速实现到2025年打造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目标。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