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先民大致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羽绒和羽毛来制作服装的群体。在《诗经·国风·王风·大车》中说:“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大车啍啍,毳衣如璊。”毳衣就是由毛、皮所制成的衣服,在古代是“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国,而决男女之讼……”。
到了唐昭宗时期,河北人刘恂被贬到广州任司马。晚唐时期司马这官,是既无实权又无实事可干。于是刘恂就自得其乐地编纂了《岭表录异》,其中记载:“南边之酋豪,多选鹅之细毛,夹以布帛,絮而为被,复纵横纳之,其温柔不下于挟纩也。”说的是岭南的少数民族头领或富豪,利用鹅绒做絮料制作被子的事情,并且强调这种鹅绒被很保温。这是羽绒被第一次被古人所记录,但岭南人民使用鹅绒被的时间肯定要比这早得多。
羽绒并不是泛指鸭子和鹅的所有羽毛。它是一种动物性蛋白质纤维,特指长在鹅、鸭的腹部,成芦花朵状的绒毛和成片状的羽毛。仅就羽绒本身而言,它们的平均保温率都在80%以上,平均导热系数为2.0。相对棉纤维的保温率约为60%左右,可以看出羽绒保温有多强。
民间有种说法是羽绒的保暖性能相当于丝绵的两倍、棉花的三倍。但由于没有检测环境、材质等确切要求,所以这种观点显然并不科学,大致来源于消费者自身的感觉。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羽绒确实是天然纤维中保暖性能非常优异的种类。据民间组织的测试,在同等室外条件下,被不同服装包裹的开水杯在30分钟里,羽绒服里的降温了3℃;毛呢大衣里的降温了5℃;皮衣里的则降温了7℃。
目前我们常用的羽绒服填充物,按照2021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我国gb/t 14272—2021《羽绒服装》标准要求:羽绒产品的使用说明标注羽绒填充物应标注羽绒种类(只分鸭、鹅,不分灰、白),我们现在生产羽绒服基本上只有鸭绒和鹅绒这两种原材料。
从实际检测结果来看,在相同条件下,鹅绒与鸭绒的各项指标基本相同,仅在蓬松度指标值上鹅绒比鸭绒略高5%左右。而目前充斥于网络上的所谓鹅的饲养时间比鸭子长,所以鹅绒要好于鸭绒;鹅是草食动物,鸭子是杂食动物,所以鹅绒没有异味,鸭绒有“腥臊味”等传言,都是信口开河。
衡量一件羽绒服(被)品质的重要标准是:含绒量、充绒量和蓬松度。蓬松度简单地说就是同样重量的羽绒,占据的空间越大其蓬松度就越高,保温性就越好。含绒量就是说绒子和绒丝在羽毛羽绒中的含量百分比。羽绒制品的填充物都由羽绒和羽片所组成,一般含绒量越高的羽绒制品越贵。而充绒量是指一件羽绒制品中填充的全部羽绒的重量。一件纺织品中有多少重量的羽绒,才是决定它到底能有多保温的根源所在。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