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讯(记者庄媛)日前,《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日常生活中,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电子产品,让很多家长头疼。本市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陈玥给家长们支招。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拿起电子产品就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经常采取没收或断网的极端方法。但是如今这个时代,网络信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孩子们的大部分社交都在互联网上。所以,家长要调整自己的认知和心态,简单地没收手机或掐断网络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逆反心理。与其严防死守,不如理性思考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帮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如果孩子有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家长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上,从而失去了和孩子能有效沟通的渠道。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经常使用电子产品,到底在做什么?是在学习、查找资料,还是在和同学朋友聊天、玩游戏。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家长切勿看到孩子拿起电子产品就过度紧张和焦虑,导致孩子关闭了心门,不愿和家长正常沟通和交流,甚至偷偷摸摸使用。
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只是一个表象,问题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安全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比如学业困难、安全感缺失、孤独感、没有兴趣爱好等。当面对较大的学业压力,在学业上总是失败,孩子的学习动力就会逐渐降低。而此时,父母一味地指责和不理解,孩子又没有朋友可以交流、没有兴趣爱好可以转移自己的压力,他们就会考虑寻找能让自己更有满足感、成就感的活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第一选择就是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他们可以通过在游戏中控制角色赢得胜利,获取成就感、满足感;通过网友之间的聊天宣泄压力,获得理解包容;通过网络评论或发表见解,消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失落。
对于电子产品的过度紧张、关注和担心,让很多家长总是不断提醒、掌控孩子,使孩子慢慢由自律变成“他律”,而孩子的逆反心理,也会让孩子不断地跟家长唱反调,形成恶性循环。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消减“他律”,培养孩子的自律。首先,自己要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在孩子面前,尽量放下手机,多读书、多陪伴、多交流,增加亲子互动时间和互动方式,用自己的影响力带动孩子摆脱电子产品的诱惑。其次,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很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喜欢的新鲜事物,比如孩子喜欢的明星、玄幻小说、综艺节目、电子游戏等。这样的差距让亲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僵,导致的结果就是明明都是为了孩子好的语言和行为,也让孩子很反感。家长可以摒弃偏见,尝试去了解孩子所喜欢的一些东西,和孩子一起“玩”,增加和孩子可聊的话题和可做的事情。如果父母变得更加有趣、好玩,有很多共同语言可以交流,不但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网络世界到底在做什么,还可以增近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父母比网络世界更有趣,慢慢也会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和时间。
总之,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情感和需求,改变教育理念和方式,同时营造温馨、和谐、有趣的家庭氛围,通过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亲子旅游、亲子游戏等活动,寓教于生活,增强孩子现实中的安全感、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就能慢慢让孩子减少在虚拟世界的停留时间。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