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33元的面包组合15.9元就能买到、4.9元吃到了现酿酸奶和双皮奶、15.9元的卤肉饭还送卤蛋和素鸡……近日,“剩菜盲盒”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火了,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剩菜盲盒”。
据《扬子晚报》报道,所谓的“剩菜盲盒”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剩菜”,而是餐饮商家利用临期或当日未售完的食品、饮料,随机组合后在线上进行售卖,售价一般为原价的3折至5折。对于商家来说,推出“剩菜盲盒”有助于处理当天卖不掉或者临期的食物,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剩菜盲盒”的价格优势能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而且有可能“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不过,在看似“双赢”的背后,由此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剩菜盲盒”说到底是临期食品,安全是食品首要的考量因素。然而“盲盒”的特点,恰恰为“剩菜盲盒”的安全性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比如有消费者就发现买到的“剩菜盲盒”口味不佳、以次充好、食物发霉;还有消费者反应商品并无明显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标识。
我们常说“管理要走在问题前面”。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尚未明确出台关于临期食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法律法规,一切买卖都建立在商家与消费者的双向诚信之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剩菜盲盒”的火爆在给商家带来新商机的同时,也提醒着主管部门,管理制度、监管手段要尽早跟上。“剩菜”可以做成“盲盒”,但相关保障不能有盲点。只有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做好市场监管,保证好“剩菜盲盒”的食品质量、保障好消费者的权益,才能真正实现商家与消费者“双赢”。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