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脱贫攻坚战 要打赢还要打好

2018-01-06 19: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几年的努力,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决定性进展。1月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夏更生介绍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进展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减贫6600万人创我国减贫史最好成绩

  5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也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从贫困人口的减少看,2012年年底,我国有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9899万人,到2017年年底,贫困人口在3000万左右,5年累计减贫6600万人以上,离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越来越近;从贫困县摘帽看,2016年,有28个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预计2017年会有100个左右的贫困县脱贫摘帽,这表明我国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刘永富表示,根据这几年的实践,脱贫攻坚工作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业扶贫,推动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快速发展;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大量投入,贫困地区尤其是基层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增强了发展后劲。

  “这几年来,社会各方面广泛行动起来,无论是贫困地区还是东部发达地区,无论是东西南北还是党政军民,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来。”刘永富颇有感触地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快了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步伐,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贫困人口也发挥了主体作用,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激发了内生动力。

  从注重“减贫速度”转向注重“脱贫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

  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脱贫攻坚形式变化,下一步的脱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将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

  “要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就要根据工作的进展、形势的变化调整工作的着力点。”刘永富表示,经过这几年努力,我国已减贫6600~6800万人,接近70%的贫困人口已经消除了极端贫困,“这说明脱贫攻坚的大局已定,大头的任务完成了,从目前的进展看,总体上完成任务问题不大。以前较大的精力放在能不能完成、怎么完成,如何保持工作的力度和进度上,现在不仅要完成,而且要做好,将重点目标由打赢向打好转变。”

  关于如何保证脱贫质量的问题,刘永富指出,脱贫是经过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努力,使其思想观念有转变,环境条件有变化,劳动技能有提升,有稳定的收入渠道,“有了收入渠道,脱贫质量就稳定了,要向这方面努力,让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保证脱贫质量,减少返贫数量”。

  深度贫困地区是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深度贫困村是打赢攻坚战最薄弱的环节。目前,全国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深度贫困村有2.98万个,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硬骨头中的硬骨头,也是今后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贫困村一线,精准帮扶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选派驻村工作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277.8万人驻村帮扶,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解决贫困村基层领导和组织力量不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夏更生指出,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进一步部署,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要加大干部选派力度,难干的事要派能干的人。

  “对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的帮扶对象在深度贫困地区的,更要加大选派工作的力度。”夏更生指出,两办文件下发后,各地迅速行动,比如新疆要求南疆四地州的驻村干部主要从区直机关、中央驻新疆单位选派,驻村工作队队长由厅级干部、处级干部来担任;西藏自治区要求最艰苦的地方派最精锐的部队,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更为艰苦的地区,都要求从区直单位派优秀的年轻干部。

  刘永富表示,对深度贫困村的驻村帮扶工作,一是选派有能力、有担当、能吃苦、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优秀干部;二是要注重因村派人,比如党的组织建设薄弱的村,就派懂党务的干部去,经济产业发展落后的村,就派懂经济的干部去,社会管理方面较混乱的村,就派懂管理的人去。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6日 01版)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邵婉云)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