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观澜丨办好冬奥,一座城要有哪些“硬核”实力?

2022-01-07 13:54 来源:新华社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一个月后,千年古都将再次迎来奥运盛会,圆梦冰雪。历经7年精心筹办,这座“双奥之城”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场馆建设、科技应用、经验传承、赛会保障、社会动员……盛会背后,是一座城市“硬核”实力的全面展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经过多年认真筹办,北京已经准备好了。

  “硬核”设施:场馆“双向转换” 展现综合实力

  场馆——举办奥运会的基础条件。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其中10个利用既有场馆。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工作从自身特点出发,把近期和远期、现状和新建结合考虑,最大限度利用既有场馆和设施。

  2008年8月,“鸟巢”上空的璀璨烟花点亮了千年古都的奥运梦想;2022年2月,作为北京赛区标志性场馆和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将舞动神州,成为千年古都的新地标。直线距离仅3.5公里的两座奥运地标场馆,见证双奥之城的“硬核”实力。

  除了“冰丝带”,在北京赛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等一批夏奥场馆在冬奥筹办的近7年间改造创新、重新上阵,具备了冬夏项目场地双向转换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场馆”——

  北京奥运会时,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见证了众多游泳健儿的英姿,北京冬奥会时,这里将成为冰壶运动员“智斗”的舞台;

  2021年4月4日,五棵松体育中心,运动员在冰球项目测试活动中。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姚明、詹姆斯都曾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上演过篮球盛宴,而在6小时以内,经过制冰和除湿系统改造,篮球巨星“战斗”的地方就能被转换成一座冰场,承接冰球项目赛事;

  ……

  见证过北京夏奥会的绚烂,今年,它们将再一次见证北京冬奥会的无与伦比。

  在北京西部,百年首钢完成了从山到海、从火到冰、从厂到城的华丽转身。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为了兑现绿色北京、绿色奥运的庄严承诺,首钢的钢铁主业向沿海发展,搬迁至河北曹妃甸;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国家体育总局冬训中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四个冰上训练场馆、冬奥场馆滑雪大跳台等项目相继落户首钢园区。

  奥运场馆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从“鸟巢”到“冰丝带”,从“水立方”到“冰立方”,从夏奥到冬奥,“双奥之城”的日新月异,是伟大民族的逐梦之旅。

  “硬核”科技:为场馆注入生机与活力

  除了拥有世界一流的场馆硬件设施之外,北京冬奥会对场馆规划、建设和使用工程中的高新技术应用也十分重视。

  从夏到冬,奥运精神传承之余,新科技助力“双奥场馆”完成华丽转身,实现了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融合。

  如今的“鸟巢”,通过应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数字、低碳、智能的体育场馆。“鸟巢”的好邻居——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在20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

  这是2021年5月8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冰面。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其赛道被运动员称为“最快冰面”;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场馆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碳排量接近于零……

  对于室外举行的项目来说,对天气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针对多重预报难题,气象部门用数年时间以冬奥赛场为核心,在北京城区、延庆和河北张家口及周边地区建设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布设了441套各类探测设施,可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气象预报。

  5g“加持”,为冬奥会增添新动力。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包括高速行驶的京张高铁,都有稳定、连续的5g信号覆盖。受疫情影响,现场观赛受到很大限制,新闻传播比往届更加重要。云转播技术、云转播5g背包、8k高清转播车等技术和设备将助力为全球观众呈现一场场精彩赛事。

  在“一起向未来”的路上,科技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硬核”组织:高效安全 精彩体验不打折

  抵离,关系各方对赛事举办地的第一印象和最终回忆。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首都国际机场将设置专门入出境通道和冬奥保障专区,有序安排人流、物流、车流,闭环转运至指定住宿地,确保涉奥人员安全抵离。

  在闭环内,及时高效的医疗保障为防疫和赛事保驾护航。在北京和延庆赛区,就有88个医疗站、18家定点医院负责现场医疗救治、实施精准分类收治等工作。针对每个场馆比赛运动损伤特点,还专门配置了包括骨科、口腔科等医务人员。

  以赛事为核心,以运动员为中心。疫情之下虽是闭环运行,但是奥运体验并不会因此打折扣。注册人员可以通过专用交通工具在驻地与场馆、场馆与场馆之间、三个赛区之间自由流动。不仅可以乘坐京张高铁跨赛区看比赛,还有24小时班车服务、闭环内出租车服务。

  2021年7月15日,无障碍专家在北京延庆赛区冬奥村与施工方联合检查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早在冬残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各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就已全部完成,涉及道路、停车位、出入口、电梯、坡道、卫生间、更衣间、低位服务台、语音提示系统和无障碍标识系统等。

  “冰立方”看台无障碍座席及卫生间均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将作为永久设施保留,并把最佳观赛座席留给残障人群。除运动员、裁判组拥有专用坡道外,组委会也为媒体看台设置了坡道,方便残疾人记者参加报道。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无障碍”细节里,我们看到北京正向世界残奥运动员张开热情怀抱。

  赛事、交通、保障……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被称为“冬奥大脑”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则是保证奥运有序开展的关键。在这里,共30余米长的四块大屏幕依次排开,分别展现赛时场馆运行实时画面,事件跟踪、竞赛成绩和住宿抵离等多项内容,如同重大战役的参谋指挥部,负责联通各方、汇总信息、发出指令、跟踪和解决问题等工作。

  “硬核”热情:奥运之火燃遍赛场内外

  “我们说过会再见,挥手间就祈了愿,满满期待的心跳,总能听见……”从2008年唱遍大街小巷的《北京欢迎你》,到不久前推出的冬奥歌曲《我们北京见》,人们对奥运的热情从未消减。

  2021年12月31日,志愿者代表参加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誓师动员大会。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我们留下的成功经验和丰厚遗产让我们更加从容。那时,志愿者们的微笑成为了人们难忘的记忆,他们也被评为“中国最好的大使”。14年后,上万名优秀的赛会志愿者将再次展现热情、活力、开放的中国。

  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城,北京也通过建筑降层、文物恢复性修建、加速中轴线申遗进程等,还原老城历史原貌,让千年古都与冬奥盛会交相辉映。

  冬奥会开幕恰逢春节假期,世界各地的朋友将有机会品尝到烤鸭、春卷、元宵等特色美食。冬奥会赛时接待饭店将在大堂、餐厅等公共区域设置屏幕,提供赛事直播服务,并增设冬奥特许商品等展卖服务。延庆冬奥村还在徽章交换区设置了活字印刷可移动模块背景墙,让运动员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

  赛场外,群众也在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未来随着奥运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将会有越来越多人踏上雪场、走进冰场。

  奥运会虽只有短短几十天,但中国人民一直在为奥林匹克运动做贡献。一座城市,两届奥运,覆盖冬夏,创造历史!

  冬奥开幕在即,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热情相邀,更是各方面实力的集中展现和检验。

  “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属于北京、属于中国的高光时刻就要到来:中国准备好了,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策划:张旭东

  主笔:黄垚、赵旭、李春宇、林德韧

  统筹:张晓松、韩洁、王绚、黄玥

  视觉 | 编辑:张爱芳、王秋韵、唐兴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丹)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