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2日讯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依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考验着政府与企业的智慧和能力。1月12日,在经济日报社举办的“2020中国经济趋势年会”的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创新驱动,做强实体经济”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经济日报社创业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从2015年至2018年,尽管资金约束明显,但大多数企业仍在坚持创新投入,企业科研人员数量、科研经费总额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许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这背后,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持续加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始终重视创新研发投入。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77.9亿元,比上年增加2071.8亿元,增长11.8%,投入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9%,在oecd国家中名列前茅,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随着科研投入持续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2018年达到了58.5%,2020年有望超过三分之二。”毕吉耀说。
不过,我国科技创新也存在不少短板。例如,基础研究还有许多不足,创新生态、科研生态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这些短板暴露得更明显、更充分,这也更能倒逼我们加强自主创新的决心。”毕吉耀建议,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既要进一步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也要引导市场主体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把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政府要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发力,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也要通过财税优惠等手段,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的热情。
企业要创新,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金融支持。在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看来,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创新,不仅仅是社会责任,也是银行自身经营和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
“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创新不等于简单给钱;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创新,也不能简单等同于信贷支持。”黄志凌说,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好银行作为“创新顾问”的作用,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企业科研创新提供支持。同时,要适应不同风险特点,创新金融服务,解决实体经济创新的融资需求;加大银行信用创新力度,突破信用评估的技术瓶颈,实现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创新贷款回归信用本原。
构建创新的“生态圈”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根据有关机构测算,截至2018年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31万亿元,占gdp的1/3。数字经济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将为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各种产业将加速融合。例如,在服务领域,共享单车、外卖等都是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产物;在工业领域,也已经有许多数字化、智能化的生动实践。产业的加速融合,带动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盘和林建议,从长远角度看,要实现创新驱动实体发展,必须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要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生态圈;要加速打破数字和信息的孤岛,构建数字“高速公路”,使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更好地在“高速公路”上驰骋。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有着巨大的价值。“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做数据存储,只要做到稳定、安全、可靠就行。但是,如果要使数据的价值得到更大限度的释放,关键要深耕行业的融合发展。”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超男说,在数字经济时代,很多行业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不同行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例如,过去,自行车就是自行车,但嫁接数字技术以后,衍生出了共享单车,形成新的巨大的市场。
“依托大数据的生态平台,各种产业都有机会融合,关键要用好数字化平台,构建集约化共享平台,形成创新的‘生态圈’。”周超男说,要让数据在融合发展中发挥作用,关键要提升大数据的应用能力。
“过去,不同服装品牌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但是,我们要打造的创新生态圈,是要实现从管理竞争转向管理合作。”依文集团高级副总裁温巍说,在服装行业的上下游,有着许多优质产能,如何让这些产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恰恰是行业创新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依文集团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创新性平台,实现了集合订单、集合设计、集合生产,实现了柔性供应。
把创新贯穿于全过程
“2019年,安慕希酸奶单品销售额突破了200亿元,创造了消费品销售榜单的奇迹。”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说,安慕希产品之所以“走红”,关键在于研究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精准地找到消费需求的“痛点”。
在张轶鹏看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把创新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全过程。近年来,伊利着眼于我国乳制品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仅在产品质量安全上狠下功夫,而且持续加大创新和研发投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过程中,伊利从18年前就开始对中国妈妈的母乳成分进行研究,并建立了中国母乳数据库。目前这一数据已经积累千万个样本数据。有了这些数据作为依托,配方奶粉的研发也就有更扎实的基础。
有色金属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当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江西铜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汪波说,从规模上讲,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江西铜业生产的阴极铜产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二。不过,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跨国巨头仍有差距。
“有色金属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创新驱动。创新,关键则在于务实。”汪波说,企业的创新发展,必须首先强化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的制度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氛围。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汪波说,近年来,江西铜业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努力使每个人才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同时,加速打破制约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例如,为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拿出科研成果转化后产生的一部分效益,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出台了“双创”奖励制度,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创新成果也进行奖励。2019年,公司奖励180多个草根创新项目,奖励资金达到1000多万元。
此外,江西铜业还在推动传统企业的智能化发展上下功夫,积极将大数据技术融入产业链全链条,打造智能化工厂,建设智慧矿山,实现铜加工智能化作业,使产品更加低碳、环保,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