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亿万农民有了新期待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乡村在国家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工业化进程,政策导向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分析指出,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中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中国农村人口总量庞大的国情决定了,没有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乡村是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意图明确、清晰,“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之一。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和新的要求,意义非常重大。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充满期待。”
乡村发展充满新动力
本世纪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三农”问题;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发展动力来看,政策重点侧重于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和扶持。乡村振兴战略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以此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产业兴旺就是要跳出单一的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高收益的产业,由此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让乡村成为人民向往的美丽家园,实现新时代乡村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还掷地有声地提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问题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由此需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让农民心中有 “定心丸”,并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业生产更有效率。
乡村振兴要靠深化改革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新时期增进农业农村动能,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还要靠深化改革。”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为《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撰文时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包括《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在内的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确立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
十九大报告对农村改革进一步作出部署。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此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是十九大报告划定的农村改革重点。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教授看来,土地政策是乡村振兴的抓手,农村可以在土地上做文章,发展养老产业和农村休闲旅游产业。
他分析说,现在中国大部分的乡村还无法吸引城镇老人来乡村养老,因为缺乏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进不到农村,农村的软硬件条件不能及时得到改善。
在过去几年,建设生态文明、加强污染防治成为中国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农村是这一工作的重要战场。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报告还要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今年以来,诸多改革已经试水。今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今年8月,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
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过去的“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对农业和农村定位的再思考,使农业农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涉及农村的经济、农村的政治、农村的文化、农村的社会、农村的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韩俊说。
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2年后,十九大报告又用了20个字,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专家表示,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其中的变化,反映的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条件。韩俊表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中国“三农”发展新格局。
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韩长赋认为,“这是给亿万农民的一个政策‘大礼包’。”
韩长赋说,这一政策安排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期盼,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既可以沉下心来搞生产,又可以放心流转土地经营权,还可以安心进城务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预期也更稳定了,可以放心投入、扩大生产,改善农田设施条件,有利于形成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好地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并进行了创新发展,有利于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他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向社会各界释放了一个信号:资源要素配置要继续向“三农”倾斜,补短板、强弱项,“三农”事业大有可为。
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专家表示,报告强调“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关系,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弱势群体的保护。
“三农”发展新蓝图已绘就,沿着新坐标奋力前行,人们所期待的乡村振兴不再遥远。
“可以预见,乡村振兴战略将实实在在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李国祥说。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