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题:展示中国之美 共奏绿色乐章——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办纪实
新华社记者骆国骏、李放、魏梦佳、阳娜
璀璨花千树,芳菲四月天。即将在京郊延庆举办的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作为一场人类与自然的精彩对话,一曲创新与绿色的和谐乐章,一个中国与世界的交融平台,正从这里伴着春天的脚步走来。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中国馆。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从2012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市代表中国政府申办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向与会各国发出参加北京世园会的邀请,再到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
时序七载,地球村、全球人的“绿色梦想”正在古老的长城脚下徐徐绽放。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妫汭剧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海陀山下百易稿 妫水河畔万花园
北京世园会永宁阁项目经理姚宝琪站在竣工待客的永宁阁前,望着不远处波光粼粼的妫汭湖,形似一柄“锦绣如意”的中国馆和94朵“花伞”组成的国际馆在正午阳光下格外耀眼,天田山上五色花海传来阵阵暗香……恍惚间,3年来挥汗如雨、风餐露宿的情景犹如幕幕光影,浮现眼前。
“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北京世园会对于我们这些‘世园人’意味着什么。”姚宝琪说。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中国馆。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2014年6月,国际展览局第155次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168个成员国一致表决认可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同年,北京世园会组委会组织了10家国内外顶级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世园会园区概念性规划方案征集工作。以孟兆祯院士、尹伟伦院士领衔的17名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应征方案进行评审,从10个方案中评选出3家优胜方案。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永宁阁夜景。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北京世园会总规划师胡洁表示,北京世园会的规划设计要求专业度非常高,延庆地处独特的生态走廊,要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形成一体化方案。
“我们来到园区选址时,这里有的只是妫水河畔古老而静谧的村庄、一个小小的鱼塘和一片郁郁葱葱的胡杨林。”胡洁说,如何在海陀山下让万花之园融入山川形胜,如何在妫水河畔让山水颂歌感动心灵,如何展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总面积约503公顷的北京世园会核心园区就是设计师将要泼墨的崭新画卷。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中华园艺展示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从2014年到现在,主创人员的设计图和现场照片数以万计,塞满了3tb的硬盘,相当于把卷帙浩繁的300本世界名著存储了30遍。”侯爽是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主创设计师,她担纲世园会园区空间规划和核心景观区设计。从第一次拿出规划设计方案到最终定稿,侯爽和她的团队画了删,删了画。百易其稿的背后是他们对园区每寸土地和景观肌理的精准把控。
2016年,相关规划设计工作接续完成,但对于北京世园会而言,这仅仅是九层之台初见累土。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中国馆和永宁阁夜景。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从小小鱼塘到7.3万平方米的妫汭湖,从一片空旷的园区到用158万吨泥土堆筑起的25米高的天田山,北京世园会“三月挖一湖,五月筑一山”,展现中国速度;从中国馆打下的第一根基础桩,到国际馆“种”下的第一朵“花伞”,形似如意的中国馆和94朵“花伞”组成的国际馆见证中国匠心……
“建永宁阁时正值寒冬,零下25摄氏度的天气,在室外干半小时力气活,从眉毛到嘴唇就挂满冰碴,我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捶打夯实永宁阁1941根混凝土桩基的。”姚宝琪说,“中国匠人用自己的手艺和速度告诉世界,我们准备好了!”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国际馆。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在两年多建设过程中,数以万计的中国匠人不舍昼夜,勤劳工作,构成园区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北京世园局副局长叶大华介绍,园区日均施工人员1万人左右,参与世园会各项设计的单位有十多家,施工单位、展陈单位数百家,大家联袂协作如同一人。
七载过往,从“野色浩无主”的农家老舍到“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的万花之园,长城脚下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正在静待全球客人到来。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中国馆。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三载寻花花千树 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月的京郊,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转眼间北京世园会园区已是生机盎然,百花满园。
“北京世园会将集中展示1200种新优品种植物。”叶大华说,这其中不仅包括从我国最北端到最南端的各种不同园艺植物,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品种。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永宁阁(左)和中国馆。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最是春色留不住。4月底的延庆依然会有大风和晚霜,最低平均气温只有7摄氏度,除为数不多的高寒带植物,如何让这些娇嫩珍贵的花卉苗木在寒冷地区成活并如期绽放,是摆在中国园艺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3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寻花之旅’。”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学斌说,这不仅要求对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有精准的分析和判断,还要对成千上万花卉品种的习性、周期、甚至基因特点了然于胸。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天田山和永宁阁。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在延庆测试基地,通过这3年对新品种的引种、评估、筛选,中国园林人最终在1344个引进花卉品种中,筛选出了1078个适宜世园会应用的品种投入规模化生产。其中不仅有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奇花异草,更有漂洋过海而来的异国花卉,目前国际展园内有30%左右的植物是从海外直接运送而来。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生活体验馆。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北京市园林绿化集团世园会项目负责人张睿告诉记者,这次世园会会期将历经春、夏、秋三季,为了精准控制花期,他们做了无数次实验,从补光延长光照时间对金鱼草等植物调节光周期,到对新几内亚凤仙等热带植物催花处理,最终制定出40个花卉品种的详细生产流程,凝结了整个园林团队的心血。
“大规模对国内外育种新品种、野生乡土植物和专业品种的春季花期进行控制,这还是第一次。”北京市园林绿化集团董事长马立强说,为保证苗源品质,他们在云南建立国际一流种苗生产基地,现代化温室2500平方米,500亩宿根花卉生产用地;在顺义、通州、延庆、平谷、昌平等地确定了20个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自建或合作生产的温室。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在这场植物当主角的盛会中,天作之合是中国园林人的追求,北京世园会为此做了大量生态保留。胡洁介绍:“长城脚下的世园会要有中国北方的鲜明特色,所以园区范围内保留了大量湿地、林地、乔木等,现状村落的肌理基本保持不动。”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夜景。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核心景观区内共有近10万株乔木,其中约5万株乔木是原生态的旧根老树。”北京园林古建设计院的世园会园林设计师李威说,为了留下这约5万株“土著”乔木,很多的工程、道路规划都做了调整,目的就是让这万花之园与周边山川自然融合。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国际展园。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这项工作不仅考验“脑力”,更考验“脚力”。李威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你看,每天步数排名前列的都是世园会的园艺师们,这第一名5万多步,像我这3万多步的都排不上名次。”
三载寻花花千树,中国工匠用智慧汗水打造了妫水河畔的天作之合;一枝一叶总关情,万花之园以姹紫嫣红静候着地球村里的宾朋贵客。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北京园。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阅尽人间春色 环球同此凉热
2012年,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恰是这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市代表中国政府申办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看似巧合,实为必然。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生动实践的启航。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植物馆。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7年时光之旅,北京之北的世园会园区从一片山脊贫地变成了山水颂歌的万花之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大别山区的银缕梅,可以观赏秦岭山麓的迎客松,可以见到雪域高原的绿绒蒿……在这里,有远山叠水的日本园艺,有阿塞拜疆人钟爱的石榴树,有西班牙特内里费岛上独有的野蓝蓟……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中华园艺展示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7年时光荏苒,北京世园会已经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典范和样板标杆。7年光阴流转,绿色发展理念从萌芽渐渐绽放在人们的内心。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国际馆夜景。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在园区外不远处,有一大片崭新整齐的居民楼,这是因建设世园会而搬迁安置的两个村、2000多位农民的新居。“过去村里家家买煤烧炉取暖做饭,弄得烟熏火燎,到处脏兮兮的,还有不少私搭乱建的,现在小区多干净整洁啊,集体供暖又干净又暖和,出门散步抬头就见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村民孟宪荣热情地带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家,108平方米的三居室温馨舒适。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国际馆夜景。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秘书长提姆·布莱尔克里夫说,北京世园会筹办工作进展顺利,令人钦佩,世园会不仅能让游客欣赏到美妙的园艺和美丽的花园,更体现出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追求绿色生活、命运休戚与共的理念。相信北京将为世界打造一届极具特色、意义非凡的园艺盛会。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中国馆夜景。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这次将有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来参展,是历届a1类世园会参展方最多的一届。”叶大华说,北京世园会既是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名片,更是全人类绿色梦想的结晶,世界各国的园艺大师们都能在北京世园会这一平台上展示才艺、绽放风采,游客们能观赏到各国独具风情的园林园艺,欣赏到各国各民族精彩的文化表演。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中国馆夜景。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日前,北京世园会举行了由延庆区组织的3万人入园压力测试活动。按照“园内需求全响应,园外保障全仿真”的原则,进行全实境演练,结果令人欣喜。面对媒体镜头,北京世园局常务副局长周剑平、延庆区委书记穆鹏不约而同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世园会我们准备好了,期待五洲四海来宾!
这是4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北京世园会园区夜景。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