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木把早春的信息传递,两会把人民的心声凝聚,世界瞩目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力。
2018年成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起点。让农村强、农民富、乡村美,是全社会的共识,也是增强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源泉。在《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振奋的信息里,在大会发言聚焦的重点上,在代表委员们深入的交谈中,在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的会场内,在媒体报道的字里行间,高效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乡村水生态改善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刚性“内需”,成为两会热词。
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农村美不美,水至关重要!诗意乡村水为媒,民富宜居天地宽。
灌溉润物细无声农业发展沐春风
“乡亲们当时那么盼水啊!”全国政协委员、松辽委副总工李和跃动情地说,吉林省通榆县天宝村过去没有灌溉设施,碰上气象灾害多发年份几乎是绝收。可喜的是,通过“节水增粮”行动,采用膜下滴灌后,大旱之年也能达到丰产,亩产比过去多了约两倍。“不仅脱贫,而且直接致富了。去农户家调研时,他们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李和跃还原着当时的动人场景。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字字珠玉、掷地有声,水成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领衔主演”。
农业节水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的方向性、战略性大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马忠明直言:“水资源紧缺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永恒主题,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才是出路,必须坚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农业的大发展需要稳产和增收,而实现产业升级,才是把“穷旮旯”变身“金窝窝”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规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表示:“农业需要精准、个性化的种植管理,要逐步建设现代化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向智能灌溉、智慧农业转变,以水利现代化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提质达标建设任重而道远。“灌溉工程建设应有整体概念,‘最后一公里’渠道是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相对薄弱的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彩虹建议强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管护主体,让小农水成为农业发展的牢固保障。
水利给力,兴农可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农业强国是水滋润出来的。2013年,刘小权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就提出了有关乡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随后水利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
逐步完善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排结合、管理现代高效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夯实乡村振兴的水利根基……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把广大农民对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一条条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这些意见建议承载着一份份责任,更承载着一份份促进共同富裕的厚望。
农村饮水户户通美好生活驻心中
“现在家家户户都喝上干净的水了,解决了我们一个大难题,乡亲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们打心眼儿里感恩党和政府!”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全国政协委员马邦河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广大农村地区缘何大面积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从2005年国家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全国累计解决了5.2亿农村居民和47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水质达标率连年提高,农村供水的质量和管理显著改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给出了答案。
在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开通的“代表通道”中,农村饮水安全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表示,所提建议多数是围绕农村饮水安全等“三农”问题中的热点和难点,把农民的心声传递给政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说:“江苏将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农村24小时供水。”
饮水安全工程大大提升了乡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很多农民群众过去每月洗一次澡,自来水进村入户后实现天天在家洗澡,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李原园说。
滴滴清水彰显为民情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全国政协委员李和跃参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建议以中央财政补助为主,为农村贫困居民每人每天补贴20升免费“最低用水保障”额度,更好地鼓励农村贫困居民改善生活、转变用水习惯。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全覆盖,“攻坚战”变成了“保卫战”,针对今后的提质增效,全国人大代表曹金萍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出台针对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李云才建议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村际统筹来解决水源不足问题,让乡村百姓喝上干净、安全的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水利部门将加快实施《“十三五”全国水利扶贫专项规划》,以解决贫困地区吃水、灌溉、用电等难题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水利保障水平,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这项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工程,做成最真心、最暖心、最贴心的民生工程。
长堤春水绿悠悠田园生态留乡愁
三月北京,乍暖还寒。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桐庐县环溪村村委会主任周忠莲却通过微信朋友圈的照片,提前感知了江南的春意。“此时的环溪,溪水潺潺,游客纷至沓来。而七八年前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溪沟就是污水的家。”周忠莲感慨万千。
农村水生态环境的蝶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河长制等创新举措的推进。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陈雷掷地有声地说:“通过各级河长带头履责,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突出问题,健全管理机制,实现了很多河流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好’到‘管得好’的转变。”
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在我国多个省份延伸到最基层。“贵州省全面推行五级河长工作体系,村级也设立了河长,黔西南州大小河流都有职责明确的河长。”全国政协委员、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黄榜泉表示,河长制是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科技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也为河长制点赞。他认为,各级河长全覆盖筑起了遍及华夏大地的水污染“防火墙”,建立起层层传导压力的“责任网”,对河流的管理实现了无缝衔接。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经济和生态可以共生共建。“只要做好禽畜排泄物定点收集,再通过废水处理实现水的内部循环利用,既解决了水污染,又节约了水资源。”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科技圈养猪人”丁磊给出了凯发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点。“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工作报告》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建设吹响了攻坚的冲锋号。
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水不仅是生态环境重要的控制要素,更是乡村振兴的血脉。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离不开高效节水灌溉的保障,流入千家万户的汩汩清泉多亏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普及,生态宜居的乡村乡貌得益于各级河长的见行动见成效。水利改革发展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以水为媒的“水灵”乡村将在华夏大地上谱写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绚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