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两会:发言人与记者隔空问答

2020-05-21 07: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两会不同以往,这从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即可见一斑。

  5月20日,资深的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完成了一次被他视为“挑战”的新闻发布:他曾在北京奥运会、党的十九大等记者云集的场合担任发言人,但当天下午,当他作为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时,厅内空空荡荡,记者们正在几公里外的两会新闻中心里准备提问。双方借助互联网和巨大的电子屏幕“隔空”对话。

  这是两会历史上第一场采用网络视频形式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出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

  受疫情影响,比原计划推迟两个多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定于5月22日和21日开幕。

  郭卫民今天宣布,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5月21日下午开幕、27日闭幕,会期缩短了4天半。无论全体会议还是小组会议都作了相应的压减。

  跟去年比,政协的小组讨论由10次减为6次,大会发言则由3场减为两场,且其中一场也改为视频会议。

  从今天这场新闻发布会开始,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活动以及“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等采访活动,都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数量上也作了精简。

  对政协委员来说,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开会早已不稀奇。2018年起,全国政协建立了专门的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便于分布在各地的委员日常履职。2018年10月以来,全国政协还将互联网手段同政协协商特色结合,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活动,使履职突破空间障碍。委员借助手机就可以连线参与政治协商活动。

  郭卫民今天向记者介绍,围绕疫情防控,全国政协创新履职方式、凝聚委员智慧,迄今共报送情况反映、意见建议1000多条,对于有关工作的改进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虽然发布会改了形式,但得益于最新的网络技术,问答并未受到影响,也没有发生卡顿。记者问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的一些话题:“中国出口的部分医疗物资存在质量问题,仍大规模宣传其对别国的抗疫援助,您对此怎么看?”“对今年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目前多国更倾向于自己生产产品以应对国内的供应不足,这有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工厂离开中国,并且也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中美‘脱钩’。请问,这些问题对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有人反映存在‘数字脱贫’现象,您对此有何评论?”

  郭卫民说,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也不分种族,加强团结合作至关重要。近一时期,美国等少数国家一些政客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制造舆论,对中国进行抹黑。他们渲染病毒来自中国、来自武汉,还有人宣称中国对外提供抗疫援助是“为了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为了争夺世界领导权”。“这些政客或者是出于国内政治需要,试图转移视线、推卸责任,或者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指责中国、造谣抹黑。这样的图谋是不能得逞的。”

  他指出,中国出口了大量的医疗物资,存在问题的只是极少数,中国政府对此零容忍,有关部门已采取了严格措施,以确保医疗物资质量,规范出口秩序。中国向有关国家提供抗疫援助是真诚的,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优秀传统。以此来指责中国高调宣传,甚至说“中国要争夺世界领导权”,是毫无道理、十分狭隘的。

  针对“逆全球化”问题,他说,疫情的确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很大冲击,国际上也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有人提出要把在国外的企业搬回本国,也有人声称要鼓动本国经济和中国“脱钩”。但与此同时,多数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际主流舆论呼吁各国加强团结。近期一些专业机构的调查也显示,很多跨国企业并不愿意从其他国家撤回。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可能加剧了一些人的质疑和担心,也有人提出要增加本国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的生产和保障能力。”郭卫民说,“但我们认为,‘脱钩’主张不是一张好药方。我们应该看到,全球产业链布局和供应链结构是多年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依赖性,面对疫情冲击,各国应该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协调政策立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而不应以邻为壑、分裂孤立,更不能把疫情问题政治化,抹黑、指责、鼓动搞对立。”

  他还对一位日本记者引用《孟子》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形容中日两国在大灾大难面前同舟共济的举动。

  这场新闻发布会上,郭卫民还遇到了一个有关新闻发布的问题。一家海外媒体提问:“有舆论认为,由于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发布上不公开、不及时,导致了疫情蔓延到其他国家,您长期从事新闻发布工作,也是新闻发言人,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郭卫民说,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说“中国隐瞒疫情导致疫情向其他国家蔓延”是毫无道理的。

  他还指出,同时要看到,我们的新闻发布工作还存在不足,比如,如何增强新闻发布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如何提高各级各地领导干部新闻发布和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等,都需要认真总结,不断改进。

  本报北京5月2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丹)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