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宇:不提全年增速具体目标,并不意味着悲观

2020-05-23 14:4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不足万字,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但背后隐藏着的信息量依然巨大。

  01

  不提全年增速具体目标,

  并不意味着悲观

  政府报告实事求是地回应了疫情对中国造成的综合性问题,并冷静评估了当前经济面临的各类不确定性风险,由此采取充分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既着眼当前,又面向未来。总体上,这是一份令人信心增加的报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个特别之处,在于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再设定经济增长目标,是综合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对预期目标作出调整后达成的共识。它反映了中国对自身经济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一个客观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形势是悲观的。恰恰相反,当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复工复产的节奏和力度,加上一揽子政策逐渐发挥作用,中国经济正走上正轨。但任何一个经济体,从骤停到恢复常态都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不设置目标,也表明了政府的认识是非常客观的。

  下半年,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正是从骤停到全面恢复。由于中国疫情控制的非常讯速,全国复工复产达到正常水平,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中国gdp非但不会负增长,经济反而会将增长1.2%左右,到2021年中国经济会快速增长到9.2%。中国依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中名列前茅的国家。如果能够迅速得到推广和落实,那么中国经济今年的表现,我相信会远远好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我们的预期。

  从经济发展趋势上是十分明显的,全年将呈现“前低后高”,随着二、三、四季度的来临,增速会节节提高。明年的增速也将恢复到7%-8%甚至如imf预测的9.2%,一方面是因为今年基数较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在于我们的政策将发挥作用,经济将恢复到中高速发展的正常状态。

  疫情造成方方面面的冲击,停工停产对于企业对于国家经济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有的无法挽回,有的需要我们逐渐消化,依靠有章法、有步骤的调整,恢复到常态是完全可能的。我们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

  02

  2万亿!稳企业和保就业,

  这次为什么不一样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一整个部分谈“稳企业和保就业”相关的内容。不惜笔墨的原因,表达了我们沉着、真实地应对疫情造成危机的核心政策。“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更是直接地表达了政策的核心诉求。

  无论是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或是产业政策,以及在社会经济管理各方面的微观政策,最终都指向现阶段最主要的目的——稳企业和保就业,为经济回归正轨,留下青山,赢得未来。

  这一核心政策背后有两大逻辑:

  第一,企业因为疫情造成的经济活动骤停,它是来自外部的冲击。从企业内部看,企业若收入大幅下滑甚至为零,员工收入也必然大幅度下降;从外部看,处于市场经济活动的企业们,一家的支出就是另一家的收入。如果不及时有力地应对,就容易引发“链式反应”,造成无数企业的关停和人员的失业。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二,企业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并非是企业自己经营不善,或是出现战略性方向的错误。这些企业是我们发展所需要的微观基础,必须帮助他们度过这一难关,才能留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青山”。

  稳企业和保就业,听起来并不陌生,但是这次为什么不一样?

  在以往的经济周期里,当危机发生,政策往往会采取结构性的调整政策,保的是特定行业和特定企业,但是这次不一样。这次政策面向的是为我们的非农人口提供了70%-80%就业岗位的中微小企业,它们是真正的重点。

  2万亿!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政策力度的极大普惠。非常时期,非常举措: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财政政策长期以来保持稳健,在各国表现中也属优秀。在罕见疫情冲击下提高财政赤字率,对于六保、六稳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我们的财政政策依然有腾挪空间。

  而将2万亿元的支持转移给地方政府,深入市县,他们更接近中小微企业,能够把钱花到刀刃上,纾困解忧,留下青山,也能够保住4-5亿人的“饭碗”(非农就业总人数5.7亿乘以70%-80%)。就业稳定,收入可期,必然能带来消费上的活力,这是促使经济重回正轨的不二法则。

  03

  强有力的宏观政策,

  必须与深化改革并行

  我们应对这次危机,既要着眼于当下,又要立足长远。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我们固然受到疫情的巨大冲击,但是也要冷静地看到,中国经济依然还在中高速的增长轨道上。如何才能实现呢?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应对新技术、新需求带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通过结构性改革,才能够保持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活力,保持高质量的强劲增长。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一揽子刺激政策和深化改革的关系。越是在经济越到短期困难的时候,越是破除利益藩篱,实现改革的良机。

  今年强有力的宏观政策,与深化改革并行,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在财政方面,深化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形成面向未来的政策架构调整,形成符合长远发展的财政框架。

  第二,更好地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信息时代,无论是疫情之下还是恢复常态,都要建立起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形成更好的支持和服务机制。现阶段,将2万亿转移给地方政府惠及企业,政策意图明智,高瞻远瞩。但可以预期,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挑战和拖延,都需要我们有改革的决心和魄力推进落实。

  第三,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中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稳定的力量,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

  这次政府报告可以与几天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结合起来理解。前者尽管主要围绕今明两年的工作部署,但也是立足长期和未来的。而后者,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了基础。

  这些科学的部署和政策“红利”,一方面能帮助中国妥善应对疫情的短期冲击,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

  04

  理性看待杂音和噪音,

  仍然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比如,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等。这些举措与全球化问题密切相关。

  我们必须认识到,拥有什么样的全球化是各国主动选择的结果,而非被动接受的结果。中国应该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解决当前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管控好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并乐意解决和积极应对这些问题。这既符合中国利益,也符合全球利益。

  当前,面临疫情危机,短期内会出现一些情绪化的意见,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些短期的杂音和噪音,仍然坚持高水平的开放。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我们提出“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吸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和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文本中使用了“与国际接轨”等提法,非常关键。中国其实已经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当前再次重申中国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开放意见,更加积极地与现有国际机构的充分合作,实现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

  未来,在全球化的进展中,任何因为短期的、短视的一己私利,因为短期疫情危机所发出的反对开放和全球化的种种噪音,都不应、不能干扰开放的主线。

  05

  社会事业这一课,

  我们必须补上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高速度上,更表现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发展上,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提及。

  疫情造成的冲击,是一次综合性的、全面的危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损失,也能督促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报告提出,会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政府将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推进和完善与人民健康事业相关的体制机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既要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更要增进人民的福祉,让人们共享发展的成果。

  这也是我们这次政府报告非常特别的地方:经历此次疫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这是应对疫情不可或缺的功课,也是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结三点:

  1,无需悲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们不用悲观,也没有必要悲观。世界的发展,遇到各类意想不到的罕见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潜力都还在。在冲击面前,宏观政策共识已经体现,接下来的结果取决于我们的落实。用改革和发展促落实,困难会得到克服。

  2, 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世界的繁荣仍将持续,甚至更多国家会逐渐加入到中高速增长的国家行列中,这是世界大势。但是,在逐渐的经济繁荣面前,我们要看到全球面临的风险,比如类似的疫情危机、全球变暖等各类问题。中国当然也面临这些问题,比如我们要实现的高质量增长,我们做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就是其中之一,就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预计,未来中国将在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3,疫情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冲击,将造成长期影响,包括对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们身处技术变革的大时代,要看到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损失,也要看到在这些改变中隐藏的机遇,去发掘更多充满希望的商业机会和投资机会。

  (作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静)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