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乌镇】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互联网三十年,三个表情!

2017-12-04 18:34 来源:长安剑

  12月3日上午,在拥有70多座桥的水乡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四度花开。

  今年,这场全球网络年度盛会的主题是“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来自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嘉宾将在三天的时间里,研判数字世界的现状与未来。

  会前,习近平主席发来贺电,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他个人的名义,向大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国际机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欢迎,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增进共识,深化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交流合作,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就像大会的主题表明的,互联网之光照亮的,是一个共享让梦想触手可及,开放让命运没有隔阂的新时代。

  三十年,三个表情

  如果有机会向中国互联网问出“三十年心路历程”这个颇为老套的问题,也许在屏幕上我们会收到三个表情作为答案。

  第一个表情

  是好奇

  30年前的9月20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小楼里发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听到中国的声音。

  但是,这并不算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互联网元年。1994年4月20日,中国终于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tcp/ip全功能链接。1995年6月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从这根64k国际信道往时空的维度延伸,网络在另一个空间拓展着中国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中国不仅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世界的每个角落也同样到达了中国。

  互联网的神奇让人惊叹,“地球村”不再是一个比喻,世界真的变得“鸡犬之声相闻”。 1996年秋天,北京中关村的一处街角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

  90年代后期,网易、搜狐、新浪相继成立,若干年后,人们开始以web1.0称呼这段中国互联网在好奇中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二个表情

  是担忧

  怀着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人类迈过了千禧年的大门,但门后响彻的是互联网世界的冰与火之歌。

  一方面,在不计盈亏只求“快速变大”的战略理念下,互联网行业依赖风险资本在股票市场实现了令人咂舌的纸面富贵,又在2000年3月轰然倒塌。

  一时之间,人们在会议结束后低声讨论的,都是“互联网泡沫”、转型与裁员,互联网仿佛进入冰河时代。

  而在线上,中国网络迎来了一个个“元年”:网络游戏元年、网络文学元年、博客元年、社交网站元年、微博元年……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个个网络发展的节点引发社会的担心:沉迷网游的未成年人何去何从?言论在网络上的界限到底在哪里?社交网站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相反?微博为何总让公共事件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2002年6月16日,一把火从线上烧到线下,北京蓝极速网吧着起了大火,25条年轻的生命永远消失。

  纵火的是4个未成年人,其中一人还不满14周岁。纵火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和网吧的管理员发生了纠纷。

  在网吧附近一位大妈一语成谶:

  “其实这场火早晚要烧起来的,这是报应啊。什么事都敢做,就是没有人管。”

  幸而这不是结束

  互联网随即发来了第三个表情:

  拥抱

中国互利网迎来的,不是恐慌之下的封闭与禁绝,而是监管与调整、鼓励与引导。

  中国互联网虽有昙花一现,也有击鼓传花,但却更为成功地实现了产业沉淀:如今的行业领导者们,是在上世纪末诞生的腾讯与三大门户网站,是在本世纪初起飞的腾讯与淘宝。

  中国以最大的热情去拥抱互联网,如今的中国互联网,不只是天才的战场与资本的舞台,更是全体国人的数字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说:“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

  从30年前第一封电邮向世界打招呼,到30年后,在中国街头,智能手机成为大众“标配”,互联网变得不可或缺。如今,中国的gdp达80万亿元,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中国奇迹的背后,是对历史机遇的深刻把握。

  回望三十年,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大到强,跳过了数字世界的“中等收入陷阱”,不可谓不惊险。

  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从任性到治理

  关键词只有一个:互联网治理。

  发明于美国的互联网,最早的互联网精神,带着来自硅谷的网络嬉皮士们的无政府主义的“自由”。

  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二十年前约翰·佩里·巴洛在《赛博网络空间独立宣言》开篇所写的:

  “工业世界的政府,你们这些令人厌倦的肉体和钢铁的巨人,我来自网络空间,思维的新家园。我以未来的名义要求,属于过去的你们不要干涉我们的自由。我们不欢迎你们。在我们的聚集之处,你们不享有主权。”

  这种傲慢,与西方古老的诡秘一拍即合:“我来,我见,我征服”,以自由的名义,掩护着霸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倒退10年互联网用户们谈论的都是“数字化生存”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听起来很有趣,但两厢结合,结出的却绝非轻描淡写的“阳光之下总有阴暗”。比如社交网络上大行其道的煽动仇恨言论,比如深网、暗网中肆意流动的儿童色情、杀戮游戏乃至21世纪的奴隶贸易。借着自由的遮掩,它们在网络上滋长、发酵,再倒灌回线下世界。

  线上线下,都是现实。

  各国逐渐意识到,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自由实际上就是对自由的限制。但是,谁来打破霸权,如何跳出这唯一范式?

  是中国,是中国的“互联网治理”思维——

  如果我们认同互联网事关人类命运,就不能让网络成为重复“试错—丢弃”的试炼场;

  如果我们认同互联网事关秩序与安全,就不能容忍超出法律底线的言行借着“网络宽容”各行其是;

  如果我们认同互联网事关全体国民的共同福祉,就不能容忍仅因资本无利可图,就让不发达地区的群众永远生活在数字鸿沟的谷底,无从享受数字时代的均等化网络服务。

  互联网需要管起来,哪怕是为了互联网自身。下一个问题是,如何不损害互联网精神,又实现有效治理?

  引领未来的四项原则

  中国互联网治理跳不过去的里程碑,是2015年12月16日。

  这一天,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

  网络世界,国家主权是不容退让的底线。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国情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没有任何一种网络治理模式具有普适性的天然道德优势。因此,尊重网络主权,就是尊重各个国家平等地对本国网络空间进行治理的权利。

  在当前,利用网络进行的恐怖、淫秽、贩毒、洗钱、赌博犯罪,已经成为了数字时代的“黑五类”,令各国政府头痛不已。互联网的特性,意味着隔岸观火必将引火烧身。世界的和平安全,需要网络空间的整体和平安全。这是维护和平安全原则的题中之义。

  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学,是随着连通节点增多而发生的效益指数式增长,而不是传统的零和博弈。

  每一个新节点的加入,会让互联网整体收获前所未有的利益,而已有连接的断开,也会造成越来越无法承担的损失。因此,互联网治理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精神,促进共同合作。

  互联网的生命就在互联,互联是开放和合作,中国对互联网的重视,就是对开放的承诺。

  如何保障主权、安全与开放合作?回答只有法治维护下的秩序。

  只有借助于互联网法治,构建开放透明的网络秩序,让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明了权利与义务,让网络秩序的管理者、监督者明确职权与责任,才能通过秩序维护真正的自由。

  “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从片面强调不受管理的自由到互联网治理,中国为人类的数字命运及时贡献了新的智慧。今天,中国与全人类仍在一同探索。

  如果我们承认在网络时代,每个人类个体的命运与全人类密切相关,那么我们便已生活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之中。

  在这个时代,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出发点,在一句网络名言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