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全国摘帽县调查系列”报道,开篇关注重庆脱贫攻坚工作 黔江:岩隔涝也长金子了
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蚕桑基地。蚕桑产业不仅改善了当地石漠化面貌,还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 特约摄影 杨敏
国务院扶贫办不久前宣布,2016年申请退出的28个贫困县顺利通过验收,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第一次实现我国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总结全国28个摘帽县的经验,对下一步脱贫攻坚尤其重要。
深耕产业,厚植益贫性机制
在产业延伸的每个环节上“吃干榨尽”,产业体系就会丰腴起来
喀斯特地貌一览无余,岩石之间的贫瘠地过去种玉米,现在种桑树。来到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蚕桑基地,只见乡亲们正在给桑树去枝。“这桑树呀,浑身是宝。”黔江区林业局副局长张甫说,去枝后桑树春天发芽更茂密,桑叶单产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剪下来的枝杈全部加工为锯末,用来做菌棒,养殖食用菌。
种植大户粟海燕过去家里贫困,蚕桑产业的兴旺让她打消了打工的想法,一门心思种树养蚕。她领办的桑蚕合作社流转了山地260多亩,合作社每年收入80多万元。目前全区优质桑园有6万多亩,2017年收茧4.2万担。养蚕户3445户,蚕农收入7824万元,户均养蚕收入2.3万元,带动441户贫困户脱贫。
起起落落的传统蚕桑业,为什么在黔江能够焕发生命力?为什么能够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当家花旦”?区委书记余长明分析,根本原因在于“深耕”产业。
从产业外部性看,“深耕”就是深耕产业发展趋势。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大趋势,蚕桑业需要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需要劳动密集型生产,需要便利化国内国际贸易。在黔江发展蚕桑业,就是因地制宜,就是应时之需。
从产业内部性看,“深耕”就是深耕产业体系。在蚕桑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上培育经济增长点,认识、发现和挖掘产业增值收益,寻找和实现产业附加值。肥料组织化供给、桑苗公益化供给、蚕粪资源化利用、桑枝加工化转移、蚕茧科技化加工、蚕丝多样化加工、蚕蛹生物化利用,在产业延伸的每个环节上“吃干榨尽”,产业体系就会丰腴起来。
探索构建市场益贫性机制,把贫困户和市场简单联结起来还不够,还要深耕产业的外部性和内部性,让贫困户长期、稳定地获得产业收益和增值收益,这才是厚植益贫性机制,才是提高市场机制的益贫性。
“岩隔涝(石漠化地区)也长金子了!”深耕产业的效果,在贫困群众看来,是如此直白,又是如此质朴。2017年,双龙村村民陈继良养蚕100张,产茧76担,实现收入15万元,亩平收入达到了3000元,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收入的3倍。
亲眼看到了蚕桑带来的好处,村民们纷纷栽桑养蚕。蚕桑业同其他产业要素一起共同作用,实现了黔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贫困人口净减少。目前,黔江65个贫困村中涉及发展蚕桑产业的有20个乡镇52个村,覆盖129个组1629户,2017年全部脱贫,占全区9452户脱贫贫困户的12.7%。
美丽生态,厚植产业融合
把美丽生态和脱贫攻坚、发展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起来
把美丽生态和脱贫攻坚结合在一起,把美丽生态和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把美丽生态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在一起,是黔江脱贫道路上的得意之举。
黔江有着怎样的生态?副区长唐洪芳说,这里青山绿水,天然氧吧,每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森林覆盖率达到60.2%。黔江有多美?这里有芭拉胡的神秘、阿蓬江的秀丽、蒲花暗河的神奇、风雨廊桥的恢宏、濯水古镇的厚重、小南海的清秀、十三寨摆手舞的原生态,难以胜数。
处于小南海风景区的土家族十三寨,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寨。通过挖掘土家族摆手舞,发展土家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美丽生态和脱贫攻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唱山歌,迎亲人……”走进村民张友莲的土家族老房子里,老人嘹亮、悠远的歌喉把人惊着了。她说:“唱山歌是土家人的习俗,现在发展乡村旅游正好用得上。”
老人家带着看这看那,看仅有的一间民宿客房。厨房应有尽有,厕所干净整洁,客房私密朴素。老人家说,收入嘛,开办民宿农家乐一年有2万多块,卖土特产品有近2万块。老伴还在村里打点零工,自己在村里表演队演出有点收入,喂的猪都拿来招待客人卖钱了。收入一年算下来6万多块,再也不受穷了。
美丽生态和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黔江区区长徐江表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必须提质增效,让农业生产实现从扩量到提质的转变。
被这里的美丽生态所吸引,福建一家城市资本下乡到黔江开办了中喔食用菌厂,负责人洪顺清说:“企业效益不错,2017年创汇2600万美元,实现产值2亿元。”企业生产的干食用菌主要是出口,也兼顾国内市场。计划到今年底建设基地2000亩,种植食用菌3000万棒,带动当地农户1000户脱贫增收,可实现每年每户5万元增收。
目前,黔江已经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猕猴桃、羊肚菌生产基地。以生猪、烤烟、蚕桑等传统产业和猕猴桃、有机蔬菜、羊肚菌等特色产业为主的“3 x”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美丽生态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一起。张友莲说,家里承包山地12亩,大部分都流转出去种苗圃了,自己留种3亩,主要种点蔬菜、红薯、玉米,直接卖给游客。老人家不知道,她家的一二三产业正在悄然融合,美丽生态让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美丽乡村正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城乡融合的态势正在加速形成。黔江电商区域公共品牌“山韵黔江”正在打造,要通过电商品牌,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黔江已连续9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50万头无抗生猪产业园区开工建设,获批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
美丽生态,厚植黔江产业融合,成就黔江旅游产业、休闲农业,“康养 旅游”已经成为黔江新业态。2017年1—11月黔江旅游接待达1371.76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达60.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74%、88.26%。
精准施策,厚植脱贫动力
摘帽、出列、脱贫,不是万事大吉,设立产业发展后续巩固基金
眼前的地段,竖着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牌。牌子上写道:“属中型危岩,高程1010米,主崩方向60度,目前危岩欠稳定。”抬头看看,左边是山峦,右边是梯田。
跟着黔江区金溪镇平溪村支部书记的脚步,走了2公里的山涧,来到贫困户龚清学家。
“这个木房子很危险,有多少年了?”老龚回答:“1982年修的,今年准备搬迁。”黔江区委常委姚登惠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金溪镇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像平溪村四组这样的地灾点居民,必须实行整体搬迁,区上准备将居民易地搬迁到正阳工业园区。
问起收入,老龚说:“我比较勤劳,收入还不错,有30多箱蜜蜂,4头猪,还喂鸡、种一点花生,一年4万多元收入没问题。”看房子让人很心痛,算收入又让人欣慰。老龚家3口人,儿子在外打工,这样算下来,脱贫是没有问题了。
脱贫攻坚大逻辑,在于精准施策;厚植贫困户脱贫动力,在于精准施策。
夯实扶贫基础。切实把农村道路、饮用水、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办实办好。2017年黔江实施农村小康路493公里,完成村社人行便道硬化180公里。新解决及巩固提升9.23万人饮水问题,完成土地生态综合治理1.48万亩,建立村庄环境整治机制。
做强扶贫产业。巩固发展烤烟、生猪、蚕桑三大传统骨干产业,黔江2017年种植烤烟3.85万亩,收购烟叶8.81万担,实现产值9865.6万元。全区以种养业为主的贫困村规模种养户数占45%以上,特色主导产业覆盖农户70%以上,其中建卡贫困户占40%。接待乡村游客超480万人次,实现收入3.8亿元。
提升保障水平。全区贫困村已实现通广播、电视、互联网,建设“电子商务、便民超市、金融网点”143个。建成1个区级中心、30个乡级站、209个村级服务点三级电商服务体系,201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60亿元。
余长明表示,摘帽了,出列了,脱贫了,绝不是万事大吉,而是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的开始。目前,黔江已经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设立贫困户产业发展后续巩固基金,按照每户2000元标准划拨到户资金,由乡镇街道因户制宜落实重点帮扶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