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经文: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开辟伟大事业新境界

2017-10-17 13: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们所处的时代,催人奋进;我们进行的事业,前无古人。贯穿其中的最强旋律,就是全面发展、全面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历次重要讲话中,“创新”一词频频出现,围绕治国理政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搭建了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经过几年实践,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和拥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是砥砺奋进的辉煌5年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全面创新的生动实践,推动了“智者得立其功,勇者得行其志”的创新创造大潮喷涌奔流,也由此取得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以全面发展、全面创新为特征,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指南

  回顾5年前,我们所处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转型,旧有的西方理论体系和发展模式走到穷途末路,创新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也引发各国对中国道路的高度关注,并期待我们能在全球治理中提供“中国方案”。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面对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处于转方式调结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进入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紧要性前所未有,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迫切性前所未有。

  新的时代条件需要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并以此科学制定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使我们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继续回答好“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建设和实现途径。这是历史交予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5年来,在理论、实践和制度三者有机联系和互动中,一个以全面发展、全面创新为特征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指南。

  ——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思考,始终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展开、丰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内在联系作出了全面阐释,特别是提出实现“中国梦”的庄重承诺和政治宣言,明确在治国理政中“道路问题是最根本问题”,进而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强调和阐述,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以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方法,正确把握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各方面改革,体现了我们党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务实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创造性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突破,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重大新思想。在战略上,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发展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上,要求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政治上,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文化上,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在生态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外交上,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参与全球治理上,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军事上,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创造性地制定一系列发展新战略。“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健康中国、扶贫开发、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等等,形成了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在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特色极为鲜明,内涵极为丰富,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立场、以全面发展为要务、以全面创新为动力,也彰显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鲜明政治品格和坚强意志决心。

  重塑中国经济 迈向中国特色现代经济治理

  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始终放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当代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新特点为判断依据,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出发点,以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责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规划出实现中国梦想的宏伟战略蓝图。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体现的大脉络、大逻辑、大格局,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史而言,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标注了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新高度。

  这5年,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这是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向更高发展阶段演进的必然时期,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反复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并且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方法,突出体现了科学、求实、创新、开放,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理论。

  第一,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这是确定各项战略方针、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加强政策落实,把我们的战略定力、我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通过稳定的政策传导给全社会。”宏观政策“稳字当头”,体现了对我国经济基本面的战略自信心;结构调整稳中求进,体现了转型升级不动摇。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紧迫而复杂的任务,等不得、熬不起,必须有长远眼光,有久久为功的耐力,不为速度的一时波动而改变初衷、目标和方向,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第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外开放理论各个层次。这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如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理论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确立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三,做出中国特色现代经济治理的顶层设计。特别是从经济新常态这个实际出发,平衡各种重大关系,规范经济发展秩序。如,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以及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体现了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已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一方面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为擘画全球经济增长新蓝图开出的中国“良方”就是在创新中开辟增长源泉、在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在联动中凝聚互动合力、在包容发展中夯实共赢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对内加快重塑中国经济,对外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中央深入推进全面改革,以良好经济环境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的同时,又通过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出台了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措施,以及支持创新、发展新产业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支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合理成长空间。当前,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转型、结构优化升级已经初见成效: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崛起;增长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技术创新发力经济增长,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最主要驱动力量;区域结构发生了变化,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切实增强。

  在全面创新引领之下,中国经济结构在优化、产业在升级、发展在转型,不断涌现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逐步演化。

  5年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始终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调研50次,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坚实的足迹纵横跨越中国版图。从广东深圳莲花山到安徽凤阳小岗村,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从太行深处访贫问苦到中关村里了解前沿科技,从云南洱海督促保持绿水青山到东北老工业基地考察国企改革……考察调研的过程,是听民声、察民情、问民意的过程,也是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决策部署过程。在问题中把准社会脉搏,在解题中认识发展规律,双脚的一步步丈量,推动了理论和实践的一步步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最为重大的理论成果,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创造性的实践突破与重大的理论创新相辅相成,统一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5年来,在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下,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全面发展、全面创新中,我们正在从落后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得以成功证明,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做出战略部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绘就新的蓝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掌舵扬帆,引领着承载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在不间断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