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5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2017-10-18 14: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后新建开园的幼儿园,小朋友们领取餐盘吃免费“营养午餐”。吴吉斌摄(新华社发)

  ②新疆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摄

  ④游客在河北省巨鹿县金玉庄村金银花园艺小镇内游览。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③在江苏省海安县南莫镇青墩大闸蟹养殖基地,养殖户展示收获的青墩大闸蟹。向中林摄(新华社发)

  ⑤在四川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新村,村民林现英在整理自家花园。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5年来,无论在哪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人民群众,几乎都要到老乡家中看望,看真贫、扶真贫,提出一系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举措。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庄严的承诺正在一步步实现。记者近日对甘肃、海南、四川、云南、河北等地回访发现,人民群众的心愿期盼得到积极的回应,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这些地方以总书记的嘱托为行动指南,脱贫攻坚如火如荼,正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坚决打赢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而不懈奋斗。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请代我们报告习总书记,我们非常感谢习总书记的关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现在我们生活都安定下来了,也过上好日子了,请习总书记不要牵挂。”对记者说这番话的是四川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村民李连强。

  2013年5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深入城镇、农村及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板房学校、临时建筑工地,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把党中央的关怀带给灾区干部群众。

  李连强所在的龙门乡是芦山强烈地震的震中,损失最为严重。近日,记者在当地看见,一幢幢川西民居,白墙红瓦,错落有致,组成布局精巧的一座座新村,与绿色的葡萄园、猕猴桃园和金色的玉米地共同组成一幅幅多彩的美丽乡村画卷。

  龙门乡党委书记陈刚告诉记者,习总书记亲临龙门乡,对灾后重建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为龙门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抓住灾后重建机遇,修通了旅游环线公路等基础设施,打造了“新龙门客栈”旅游联合体,农民拿出多余的房间加入联合体,并参与住宿接待、餐饮服务等工作,足不出户就能有较好的收入。震前当地农民收入为6500元,去年已达到1.2万元。

  李连强告诉记者:“现在,我和爱人在家经营农家乐,女儿在乡里中学上初中,儿子学摄影,正在成都实习。”

  一片片亮丽的民居、一座座整洁的厂房拔地而起。与此同时,自立自强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品质、感恩奋进的思想,正在当地群众中扎根、生长。(经济日报记者 钟华林)

  小康路上加速跑

  今年54岁的申学风是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党支部书记,6点钟他要带领村委会一班人打扫街道,从2015年9月份担任张庄村村支书以来,每天清晨,申学风都率先打破村子的宁静。

  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庄村调研时指出:“要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地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张庄村,随处可见干净的街道,整洁的农家小院,结满山楂的果树从院墙里探出头来……申学风用“脱胎换骨”形容现在的张庄村:不少房屋改造成了豫东特色的农家院,围绕旅游产业务工的有70多人;1000多亩土地流转给了一家食品公司,80多人在厂里务工;通过扶贫贷款,村里发展了61户养殖户,建档立卡的207户贫困户全都脱贫了。

  脱贫之后,通往小康的路上该咋走好?申学风说,为了降低养殖户风险和前期投资,村里和兰考乐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决定在张庄村设立种羊繁殖基地项目。农户从公司手中得到受孕的母羊和饲料,农户的责任就是照顾好母羊和小羊。

  “咱们张庄,现在没有一个闲人。”申学风说着,手机开始响个不停,几位村民要来找他协商土地流转的事情。

  申学风认为,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之一。铭记总书记的嘱托,张庄村创新思路,引导企业吸纳村民的土地入股,规模化发展果蔬等产业,让村民既有土地租金,又能分享保底分红。

  如今的张庄村,有外来企业,有村集体公司,有产业协会,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生长着农民增收致富的种子。(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花迟迟)

  “致富玫瑰”美丽绽放

  约4800口人的海南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吸引了麦当劳的目光,准备进驻此地,大茅村为何有如此魅力?

  2013年4月9日,习总书记视察海南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4年多过去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已改名为“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莹告诉记者,按照总书记的嘱托,公司将产业园改为玫瑰谷,增加玫瑰品种,形成国际特色,取名为“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从那时起,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从单纯的农业种植产业园转变为农旅结合的著名旅游景点,从单一生产切花转变为旅游、玫瑰深加工等综合产业,产值增至2.6亿元。

  企业壮大了,杨莹并没有忘记总书记的嘱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玫瑰种植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们采用全年固定价格向合作社收购,以确保合作社农民的基本利益。玫瑰种植亩产约4万支鲜切花,每支0.8元,亩产价值3.2万元,扣除成本投入,每亩每年收益2万元以上。”杨莹告诉记者。

  大茅村村民罗亚灿今年住进了“玫瑰楼”。“以前种一些水稻、反季节瓜菜,收入刚够生活,种植玫瑰后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日子越来越好了。”罗亚灿说,在玫瑰谷技术员的指导下,他从2014年开始种植玫瑰茶,产值翻了一番。

  玫瑰产业小镇成型后,当地村民的年收入将达到15万元以上,不仅实现脱贫,更是能够过上富足的好日子。(经济日报记者 何 伟)

  发展产业有奔头

  5年前的黄吉庆一家还是村里的低保户。“父母守着几亩地,一年到头没多少收入,我四处打工供弟弟上大学,日子过得挺紧张。”28岁的黄吉庆家在甘肃省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这里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447户人家中超过一半是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465.8元。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视察,总书记的嘱托让黄吉庆和乡亲们鼓起了脱贫的信心。

  “弟弟大学毕业后,在安徽自己创业开了电商公司,我琢磨着通过网店和真空包装,把我的散养鸡卖到全国各地去。”几年来,黄吉庆利用流转来的林地搞生态养殖,不仅还清了19万元的贷款和外债,去年的纯收入有10多万元。

  “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元古堆这个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已成为现实。

  发展种植、养殖是很多贫困村的脱贫之道,元古堆村确定了建设“特色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马铃薯原种扩繁和绿色无公害当归(百合)基地、自然生态村休闲旅游基地”的发展定位,经过几年努力,实现了全村富民产业多元化发展。

  “以前路不行,种了药材拉不出去,行情好但是干着急。现在客商的车都开到地头来收购了。”发展产业有奔头,35岁的元古堆村民郭连德不仅在村里的几个合作社入了股,并还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种上了当归、黄芪和百合。“今年分红能有1800元,再过两三年,一年收入几万元没问题。”

  目前,元古堆村经过动态调整后的未脱贫户53户136人,贫困面为7.1%。(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精气神越来越足

  走进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座谈、与学校师生的合影格外醒目。行走乡间,只见绿树婆娑、花红果鲜,村舍整洁、牛羊满圈。

  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专门来到这个村,亲切看望干部群众,勉励孩子们学好双语,鼓励乡亲们发展生产。3年多来,阿亚格曼干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双语教育、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等方面,递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秋日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梧桐叶,洒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各族教师和维吾尔族孩子稚嫩的脸庞上。“3年多来,我们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踏踏实实教好孩子们普通话。”校党支部书记姚红玉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在喀什地区率先实现六个年级汉语教学全覆盖。现在孩子们成了父母的‘小老师’,带动一大批少数民族家庭学习汉语”。

  “这3年多来,村子变化最大的方面当属村民的精神面貌。”据自治区党委党校“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阿亚格曼干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申德英介绍,周一升国旗时间,能吸引3000多村民参与。许多村民全家一起来,感受神圣的升旗仪式。

  精神上富足了,脱贫增收的步伐就更加稳健。“我们启动了村社联创、村场联创、村企联创活动,在村民与周边社区居民、良种场和企业职工间开展结对认亲,在互帮互学中,增进民族团结,实现增收致富。”申德英说。

  托克扎克镇党委书记许文杰还告诉记者,现在阿亚格曼干村几乎每家都从事养殖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近86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

  老区福利多起来

  “村里产的桑叶茶、老咸菜一直脱销,花生脆、黄豆沫、香菇也都非常抢手,从农村走出去的人,都忘不了这家乡的味道。”在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电商服务中心,大学生村官王洋这两天特别忙碌,几十种包装精致的特色农产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村民自产桑叶茶供不应求,新茶还不到采摘加工时间,王洋正张罗着联系附近村子的桑农。

  王洋服务的村庄叫朱村,习总书记曾于2013年11月25日来到这里调研走访。近日,记者来到朱村采访,感受村庄近4年来发生的变化。

  在“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王克昌提起习总书记到他家里看望,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现如今,俺每月都领着养老保险金和老龄补助,享受着村里的各种福利和待遇。”

  王克昌每天必去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由临沂市派第一书记马学清联系爱心企业捐款10万元建设的。临沭县委高度重视朱村的帮扶工作,安排了一名县委常委牵头,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协调调度各部门的帮扶工作。

  “补血解决一时,造血才是关键”,曹庄镇党委书记杨洋告诉记者,“扶智扶志”是重点,挖掘培育内生动力才是根本。朱村注册了“朱村味道”商标,将村民种植的花生,采摘的地瓜叶、香菇等农产品加工包装,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吕永国)

  “农家乐”富乡亲

  2016年2月2日,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看望、慰问村民,给大家拜年。他指出:“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

  位于黄洋界山脚下的神山村,54户231人,贫困户就有21户61人,偏远、闭塞、条件差……井冈山要实现率先脱贫,必须先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一年来,神山村村民和这里的每一个帮扶干部的耳边一直回响着总书记的叮咛和嘱托,并以此为动力,向贫困宣战,撸起袖子加油干。

  一年过去了,神山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实际行动响亮地回应习总书记的殷切呼唤。2017年2月26日,神山村随井冈山市一道,脱贫“摘帽”。

  2016年2月2日,习总书记来到红军小号手左桂林烈士之孙左秀发家,详细询问了他家的生活以及他儿子左香云竹木加工的情况,并给左秀发的孙子送来了崭新的书包和文具。

  激动、鼓舞,转化成了信念和决心,让左香云家和这个贫困的山村一道,焕发着勃勃的生机。2016年,神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左香云家也跟着这股潮流,鼓足干劲,搞起了农家乐,在他家门前打糍粑已经成了神山的一个知名旅游项目。

  “总书记给我们带来了福气、财气,我家房子改造了,还加入合作社入了股、分了红,去年收入增加好几万元,真脱贫了。”谈到生活变化,左香云感慨万千。

  2016年初,习总书记到神山村考察扶贫工作。神山村也由此对接上了井冈山旅游发展的步伐,村民脱贫致富也驶上快车道。

  “资金变成股金、旧房变成新房、山区变成景区、无助变得有助……”说起神山村的过往和变化,75岁的原党支部书记彭水生很激动。一年多来,他家的土坯房改造成了农家乐,专门经营客栈民宿,生意还挺好。

  “总书记的关怀留下来了,而且会一直激励着我们。”神山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黄承忠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

  德胜村的“得胜经”

  “光伏发电已经有了第一笔收入,一年能有3000元收益,我们的钱袋子不再空瘪!”

  秋收时节,记者来到习总书记访贫走过的河北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总书记的牵挂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向记者介绍,今年5月初,400千瓦村级扶贫电站有了第一笔10万多元的收入。在此基础上,村中又一个规模达5万千瓦的集中式地面电站已开始建设了。

  在低保贫困户王献雨家,叶润兵给记者算起了村里的光伏扶贫账:“如果今年集中式的大电站可以建成,王献雨家流转土地的收入就可以增加2900多元,加上电费收益中补贴贫困户的3000元,仅这两项就可以让他在今年实现脱贫。”

  2017年1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到张家口视察,在德胜村看到村民拿出装在瓶里的微型薯还关切地问:马铃薯原种育种这一项有希望做大吗?总书记的关注给予了张家口市大农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进凯巨大的鼓舞。

  “作为德胜村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李进凯说,德胜村以公司为领头羊,向村民出售瓶苗,价格优惠10%到20%;向种植马铃薯的村民提供无偿技术服务和培训,让群众生产出优质种薯;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加50个固定就业岗位,每年还提供20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帮助农民销售种薯,解决老百姓种植的后顾之忧。(经济日报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王 宁)

  守护洱海生态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

  近日,记者乘车来到云南古生村,一条水泥路已经直接修到了村头。最吸引记者的,还是道路旁边潺潺流过的小溪,尽管是雨季,一眼望去水质清澈,还有水草在溪流里上下翻舞。去年,记者曾经到过古生村,当时这条溪可没有现在清澈。大理市委宣传部长杨文广告诉记者,“原来水质不好的时候,是不长水草的,水草既是水质变清的一种标志,同时又反过来,对水质的改善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古生村溪流变清,有古生村加强保护的作用,也得益于洱海保护七大行动中‘清流’行动的支撑”。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洱海边的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并走访村民李德昌家,跟古生村的群众亲切座谈。

  沿着总书记视察的路线,我们一边看,一边问,在一问一答中,古生村的新气象,逐渐展现在记者面前。

  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乔坤说,为保护洱海,村里实行了土地流转,全村1220亩土地,流转出来了1050亩,每亩流转金额补助村民2000元。“很多公司来和村里接触,希望在村里的土地上开展规模化种植,不少项目的理念也很好,比如生态化、低污染种植。但是,他们都共同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土地上建设一些附着的建筑。因为大理市对海西的保护,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管控措施,在流转土地上加盖建筑违反相关保护规定,我们全部都回绝了。”

  古生村早上还是雨雾蒙蒙,到了下午就变得阳光明媚。走出村子来到洱海边,远处的海面泛着金色。湾桥镇镇长怀福春指着一片湿地对记者说,“总书记来的时候,这个地方当时有三户村民的房子,靠洱海而居。根据新的洱海保护条例,在海拔1960米的水位线上,向外延伸100米被划定为核心区,100米内的建筑,必须要迁离。村子里说服这三户村民,把房子迁离了洱海边上,搬回了村子里”。

  村民杨天锡家,就是这三户村民中的一户,当时他们家房屋评估补偿接近100万元,搬迁后在村子里重新建了一栋400多平方米的小楼,建房花了七八十万元。杨天锡对记者表示,为了加强保护洱海,自己家作出点牺牲是值得的。另外,政府对自己的搬迁补偿,使自己家基本上不花钱就住进了新房子,这也是他比较满意的。

  村民李德昌家基本保留着总书记来时的样子。对村子里的现状,老李十分满意,对目前洱海保护优先的做法他也非常支持,老李对记者说:“只要现在保住绿水青山,将来就不愁金山银山。”(经济日报记者 周 斌)

  干沙滩变成金沙滩

  走进宁夏川北丘陵地带,眼见得一幢幢闽式风格的现代楼阁,一片片江南水乡般的绿地花海……如果不说,怎么也想不到这竟是一个镇、一个村。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视察过的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

  “2016年7月19日,天蓝得很!”提起见到习总书记,60岁的回族村民海国宝仍激动不已。习总书记去年来时,村里还有70多个建档立卡户,去年底已全部脱贫。如何挑战精准扶贫最后1公里,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反复摸索,原隆村针对这70多户实施“4 1 1”精准扶贫模式获得成功:“4”指每户养4头牛,年户均获利8000元左右;“1”指发展光伏农业,种养食用菌、花卉和蚯蚓等,每户年终分红1万元;“1”是指每家分得光伏电站两块光伏面板,年终每户分红1万元。

  村东头的一排排大棚,阳光下熠熠闪光。走进大棚,一字排开的菌杆上,小蘑菇吐着芬芳,绿油油的绣球花开满枝头……对口帮扶,先富带动后富。除了闽宁对口支援,还有国内多个企业的参与和联动。

  昌盛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王泉告诉记者:“我们在原隆村流转土地10000亩,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200兆瓦。目前,一期项目占地1245亩,装机容量30兆瓦,建成农业设施大棚588栋,应用智能精准灌溉、农业物联网溯源等先进技术。”(经济日报记者 许 凌)

  脱贫住上新楼房

  “俺下个月就搬新家了,请总书记放心,不要牵挂俺家了。”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家里之后,山西省岢岚县赵家洼村70岁的刘福有老人最想对总书记说的心里话。

  时隔近3个月,记者走进位于吕梁山贫困片区的岢岚县,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到处洋溢着的盎然生机,看到了当地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劲头,深深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的强大力量和伟大号召力。

  刘福有家有3口人,71岁的妻子杨娥子、92的老母亲王花仁,一家3口都有慢性疾病。当记者问起现在生活有什么变化,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总书记走后,很多人都知道了俺们这些困难户,除了驻村干部的帮扶,还有外县外省的人都大老远过来看望俺们,现在家里不光吃的用的多了,也变得比以前热闹多了。”杨娥子高兴地说:“让俺们一家人最高兴的是马上就要搬新家了,政府安置了一套80平方米的新楼房,已经快装修好了。”

  在县城集中安置点广惠新村,记者看到小区干净整洁、几十幢楼房整齐划一,配套有中小学、幼儿园、医院、便民店、健身场所和社区活动场所,设施完善,可满足移民上学、就医、购物、休闲等日常生活所需,还设置了200多个公益扶贫就业岗位,已经有不少搬迁户入住。刘福有的新房位于小区5号楼5单元2层东户,两室一厅,厨房、卫生间齐全,窗户明亮、阳光充足,让人很难跟刘福有家低矮、阴暗的土坯房联系在一起,用杨娥子的话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经济日报记者 刘存瑞 梁 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