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十九大代表、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在村子前。 新华社记者 陶 亮摄
初秋,乌蒙山脉深处的岩博村,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山坡上,特种养殖场、酿酒厂、煤矸石砖厂等村办企业忙着生产。很难想象,这个彝族村寨在16年前还是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人口没有越过温饱线的贫困村。而带领村民创造奇迹的,则是党的十九大代表、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岩博村坐落在八担山山腰至山顶之间。由于地处高寒山区,交通不便,村民生活一直很艰苦。1993年,余留芬嫁入岩博村,面对贫困,余留芬不认命,先后办起了餐馆、超市,跑起了运输,人勤快、头脑活,很快余留芬就成了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始终忘不掉乡亲们的余留芬,2001年回村当起了村支书,发誓改变岩博的贫穷面貌。余留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大家把公路修上山。功夫不负有心人,岩博村民奋战3个多月,一条长3公里、宽4米的进村公路竣工。此后,余留芬又带头修了6条通组路。
在打通发展“命脉”后,余留芬把目标转向了经营不善、急于转让的1480亩岩博林场。她带着村干部连跑了13家煤矿借钱,终于在最后一家借到了5万元,可是还远远不够,她又果断地以自己的家产作抵押,借款23万元赎回了林场。通过林木间伐,当年不但还清了贷款,还盈利16万元。
如今,联村党委又把目光转向了“农旅一体”发展旅游业:筹资3.2亿元打造的“彝人谷景区”旅游项目正式动工,通过以强带弱,抱团攻坚,实现资源整合,共同富裕。“人人有事做,户户奔小康,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事业。”余留芬希望,到2020年时,岩博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文/经济日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