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代表热议如何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永不懈怠加油干 一往无前向未来

2017-10-25 11:4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人民大会堂巍峨庄严。秋天的北京,见证了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于10月24日在北京胜利闭幕。

  号角已经吹响,蓝图业已擘画。代表们精神焕发、信心满怀走出会场,面对镜头、话筒畅谈盛会重大意义和丰硕成果、展望国家美好未来,兴奋地讲述如何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深、落实。

  坚定不移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走出会场,党的十九大代表、沈阳铁路局党委书记汤晓光用“受益太多”来描述自己整个会期的感受。他表示,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后,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透彻的认知,深感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的必由之路,也是铁路企业实现由传统运输生产型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回去以后,我们要组织全局进一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持续深化铁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铁路工作‘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护航。铁路运输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提高供给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出行品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向现代物流转型这一方向。”汤晓光代表说。

  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洪斌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阐述、新部署和新要求,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作为央企,我们要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找好抓手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以技术创新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以智能制造为抓手促使制造业走向高端。未来,我们将以更大的担当,紧紧围绕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振兴民族机械工业作出更大贡献,在新时代展现出国有企业的新作为”。

  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二重核电石化事业部电气焊工白树华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一名一线焊接操作人员,我认为工匠精神包含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团队合作的意识、高超技能的运用和优良的综合分析能力。我要在本职工作中不断学习、锻炼,总结提升技艺和工法,使自己成为一名技术创新的追求者、技能操作的引领者”。

  全面贯彻

  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发展必须科学,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宜昌是湖北化工大市,化工产业是当地现阶段重要支柱产业。党的十九大代表、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一走出会场向记者讲述的却是未来的“绿色发展经”,“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当作全面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机遇,当作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机遇,当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绿色生态宜居之城”。

  “河南是农业大省。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我对农村未来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回去后,我要努力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南省邓州市孟楼镇党委书记李爽说,要认真梳理镇里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基层党建等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好各项要求。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以绿色农业为主导的富民产业,为国家贡献更多安全绿色的农产品;大力发展“旅游 产业”,让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党的十九大代表、云南省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表示,这次参加党的十九大,感受最深的两个词就是“新时代”和“创新”。“回去后,我们要结合保山实际,在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的各个环节开拓创新。”

  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一走出会场就兴奋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一名中共党员,我的任务就是呈现更多好作品,宣扬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讲好我们蓬勃发展的故事,唱出当代中国的精气神!”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党的十九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王旭东说,敦煌研究院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培养一批潜心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培养一批能够把文化保护和利用进行创造性结合的专业性人才,未来还要致力于加大人文交流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南省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刘成章满怀激情地说:“我将牢记使命,及时向全体教师传达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全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廉 丹 黄 鑫 乔金亮 万 政 来 洁 林火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丹)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