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发改委: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7-11-01 15: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作出了新的部署。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发展长周期和全球政治经济大背景出发,审时度势地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了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系统完整的经济理论。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经济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推动我国迈入新时代

  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品质,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有效地稳定了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

  从几年来的实践看,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挑战,紧紧围绕我国经济“怎么看”、发展经济“干什么”、做好工作“怎么办”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三大特征,强调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此来认识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领会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把该“稳”的稳住了、该“进”的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关于速度变化的判断,较好地引导了社会预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国际国内关于中国经济出现“拐点”、会“硬着陆”的说法一时间甚嚣尘上,我们不少同志也对经济形势“怎么看”有一些困惑。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让我们认识到,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长的旧思维已经不合时宜,过分依赖“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的做法已经越来越行不通,必须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从几年来的实践看,各地方各部门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过去4年经济年均增长7.2%,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位。这让所谓中国经济“硬着陆”“拐点论”的说法不攻自破。可以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品质,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有效地稳定了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也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廓清了认识迷雾、凝聚了思想共识。

  关于结构优化的要求,强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工作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党中央确立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工作思路,解决了发展经济要“干什么”的问题。从几年来的实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供求关系日趋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消费超投资”,产业结构“三产超二产”,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4.5%和58.8%。可以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针对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为我们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勾勒了前行路径。

  关于动能转换的部署,充分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从几年来的实践看,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凸显。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投融资、价格、国企国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快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可以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我们以创新为引领,着力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把我国经济增长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为经济迈上新台阶打下了牢固根基。

  新时代践行新理念要有新思路

  要实现新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来指导经济工作,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对于前进道路上出现的短期阵痛要勇于承受,不能因为有阵痛就止步不前。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新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来指导经济工作,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质量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现阶段,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为化解这三大失衡,必须瞄准主要矛盾,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从生产端入手,向结构优化找出路,在供给侧上下功夫,用改革的办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可以说,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坚持目标导向,推动动力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传统比较优势日益削弱,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发展动力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为此,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坚持各方协同,推动效率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此,必须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好市场办不了的事,进而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壁垒阻隔和地方保护,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保持战略定力,要求我们坚持把稳中求进总基调作为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维护好经济平稳运行的大局,在稳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有所进取。一方面,要久久为功打好持久战。既要着眼长远,搞好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又要立足当前,注重实效,步步为营,善于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另一方面,勇往直前打好攻坚战。对于前进道路上出现的短期阵痛要勇于承受,不能因为有阵痛就止步不前。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铸就新时代新辉煌

  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 ”行动,营造创新创业发展良好环境,打通制约创新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促进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

  着力创新制度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作风,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加快推进市场体制基础性改革,全面落实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着力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重塑,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农业农村先行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贫地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推进脱贫攻坚,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着力建设美丽中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强化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着力推进全面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双向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好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积极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引领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建好用活双多边产能与投资合作机制,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