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能少】茅山老区强村富民的“红色发动机”

2017-11-03 22:11 来源:镇江日报

  党支部连续三届换届选举不成功,每年一次的党员大会开不起来,集体负债1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多年戴着“黄茅革命老区重点扶贫村”的“红帽子”……这就是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天王镇唐陵村十年前的真实写照。

  而如今,这个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一座远近闻名的“绿色银行”,2016年全村苗木销售40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6万元。谈起村里的飞速发展,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都竖起大拇指点赞:没有刘树安就没有村里的“大象翻番”,他就是一台强村富民的“红色发动机”。

  不负党组织“三顾茅庐”,回乡重走创业路

  年营业额过亿元,年收入超过千万元,正当在南京的公司发展红红火火的时候,刘树安迎来了人生中一次艰难抉择:2007年,村两委会换届选举时,镇党委书记“三顾茅庐”,请他回村竞选书记。是继续留在大城市“掘金”,还是回村当一个“穷方丈”?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真的回到村里。

  唐陵村地处风景如画的茅山脚下,是典型的丘陵山区,缺水不适合种粮食,却是种树的“天堂”。刘树安借给村里500万元,带领15名党员干部建起唐陵苗木市场,发动全村种活了“摇钱树”,创造神奇的“唐陵模式”。全村除年老体弱党员外,党员户户有项目、家家有基地,其中资产在千万以上的就有100人。村民家家有树,人人有业,共1000多名经纪人,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民达60%。

  创建“党员交通站”,重铸扶贫机制

  2016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句容市委组织部对基层支部推行“先锋亮绩,积分管理”制度。刘树安创造性地建起实体、网络、志愿者三种类型的党员红色交通站,形成“党组织 交通站 党员”的学习体系,让每个党员“应知应会”,激发他们“知行合一”亮实绩。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120多名党员集体承诺,争取利用3年时间让36户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村民柳孝和的大儿子成婚后,家里欠下一屁股债,33岁的小儿子“无人问津”。志愿者党员红色交通站的姜建祥自告奋勇,帮助他在华安彩叶苗木基地找到一份苗木管理员的工作,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帮助小儿子顺利成家,一年后添了小孙子。

  引入“数学疗法”,重建“制度藩篱”

  对照“先锋亮绩,积分管理”中的“五有标准”,刘树安打铁先从自身硬,在群众代表和党员干部中反复征求意见和建议,在党委内部统一思想,从四道基本“数学题”做起,四条“红线”补齐制度建设短板。

  建章立制做减法。建立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机制和监督制度,不经支部集体同意的一律不报销,“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创新机制做乘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示范先锋作用,建立村社合一党建模式,18个自然村组长分为9个经济合作组织,分别由组长任分社长,鼓励党员带头创业,领民致富,党组织的凝聚力“乘”倍增长。决策民主做除法。坚持党内民主,凡是关系全村发展、村民利益的事,一律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除”掉党员群众心中的疑惑顾虑。党员教育做加法。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不断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党员参加率达到98%左右。

  精准供给群众需求,重树发展新“坐标”

  “群众的需求永无满足,凯发k8官网的服务也要与时俱进。”刘树安认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既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机遇,只要精准供给,也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司法诉讼、市场回购等办法,村里积累了2000亩山林、30亩国有土地、5000平方米的厂房等一亿元集体资产,试水活化资产发展现代三产服务业的新尝试,村里围绕绿色产业链已成功发展林下养鸡、农业观光旅游与生态养老三大新产业。目前,一万平方米的健康养老项目已立项,进入招标程序。

  2014年以来,刘树安先后获“最美基层干部”“江苏省吴仁宝式”村书记、江苏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他所在的苗木合作社党支部,2012年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年获得全国农民合作示范社、2015年获得“全国一村一品”。刘树安表示,荣誉是组织对个人成绩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十三五”末,唐陵将努力实现销售60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万美元的既定目标。(祝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