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韩保江:民生是新征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7-12-11 19:2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访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非常大的篇幅阐述民生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请他解读十九大报告中透露出来的民生信息。

  韩保江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用非常大的篇幅阐述民生问题,说明民生在十九大报告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十九大报告对民生问题进行重新排序,解决新时期中国推进民生建设怎么做的问题。未来要通过经济发展实现民生发展的目标,同时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设置超出我国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民生标准。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十九大报告用非常大的篇幅阐述民生问题,为什么要强调民生?

  韩保江:党的十九大报告用非常大的篇幅阐述民生问题强调民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吻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进步的归宿体现在民生改善上,体现在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的改善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数量上的要求外,主要在质上,质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民生领域。当人吃饱穿暖后,最需要关注的是教育、健康和社会保障、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此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精准扶贫和脱贫问题。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需求,即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又是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前置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如何通过加大民生投入,重视民生领域的建设,将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条件。

  总之,民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永恒话题。贯穿2020到2035年,甚至2050年。民生事业改善的程度是检验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参照体系和标准,现代化能不能实现,能不能更好地满足老百姓需要,取决于民生的成果。因此,在新时代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民生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新征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我们把民生看成经济发展的结果,现在要认识到,由于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人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新要素和新动能,因此,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再发展的持续动力,必须始终把人的利益摆在至高位置,而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经济时报:民生建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应该怎么抓重点?

  韩保江:十九大报告对民生问题有新的排序,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其次是解决人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再次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脱贫问题,最后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中国要回应民之所呼,要从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入新时代后,民生的重点领域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不单纯是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而是要通过教育事业实现人的发展,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升人的素质,让人的身心都有所发展。

  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国家,首先要有良好素质的公民。所以,十九大报告对如何办好中国的业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作出非常详细系统的安排,不仅强调投入,还有教育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中国形成全流程的,受到良好终身教育的教育体系,同时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出很高的要求。

  二是解决人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如何去实现充分就业,提高消费水平。第一,民生之本是就业,就业给人发展创造场所和机会,也是人自我发展的路径,如何鼓励社会创业,通过创业形成就业,是民生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经济与就业密切相关。第二,如何通过就业,保证居民和劳动者得到合理合法的收入,应调整社会分配关系。社会分配是民生里非常重要的部分,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人人提供必要劳动获得报酬,反对不劳而获。

  同时也要鼓励人民获得除劳动外的其他财产性收入,实现收入多元化。要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状,不断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不断矫正市场机制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状,提高低收入的水平,取缔灰色和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水平,不断形成收入分配和财产收入的橄榄型社会,即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多数,从而形成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同时,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要把社会中最没有生存能力的人通过政府兜底保障起来,这是遏制两极分化,及其导致矛盾的最根本性要求。因此,不仅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居民保险,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还要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完成城乡统一的大病医疗制度,特别是通过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因病致贫和返贫的问题。必须认识到,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没有安全网,织密网是要全覆盖。

  四是脱贫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未来三年最重要的,长远的问题,是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4335万贫困人口如何脱贫。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重要工作,是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过上小康社会生活,这是短期的行为,又是长期的行为,要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如何形成防止返贫,出现新贫困的长效机制。

  五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人民健康是国家发达的标志,如何通过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建立高效的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为人民的健康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条件,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如何满足民生需求非常重要的安排。

  中国经济时报:怎么样才能实现十九大确定的民生目标,如何抓民生?

  韩保江: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的民生目标,要加快推进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是实现民生目标需要的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看,民生是社会运行的终端环节,必须处理好民生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就业,还是建立生活保障体系,都需要大量投入,特别是政府投入,而政府的投入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收入,即便强调老百姓个人账户与国家财政投入相统筹,民生依然需要政府主导,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国家财政实力,为支持民生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实现民生目标,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仅要重视公有制经济发展,更要重视各种性质非公经济发展,不仅要重视大企业,更要重视数量巨大的,创造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尤其要提高对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重视力度,提升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增长质量,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总之,民生是分蛋糕的过程,要做大蛋糕,需要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建设是源头和流,民生是结果和根。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的民生建设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韩保江:中国的民生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要盲目与西方发达国家攀比。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中国在推进民生建设的过程中,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得福利病的教训,量力而行、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民生需求,不能设置出超出我国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民生标准,要在强调重视公平的同时,保证效率。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