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www.618.cn 中央新闻网站)1月11日电(记者 刘璐 赵亚超)
即使冬季,南方的阳光依旧和暖,坐在记者对面的李强,目光炯炯的看着远方,因为前方的摄像机,李强的坐姿略微有些拘谨,握着拳头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势。
担任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营长的李强,服役近13年,来部队之前,曾就读于安徽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
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营长李强。未来网记者 刘璐 摄
13年前投笔从戎
“从我爷爷、姥爷,到我爸我哥都是当兵的。”大学毕业后李强投笔从戎,循着父辈的足迹,投身部队入伍军营。
来部队之前,李强在安徽蚌埠坦克学院读了一年军校,而后被分配到现在所在的部队,先后历任排长、副连长、作训参谋、连长等职位。
军校学习期间,李强回忆那个时候有过短暂的迷茫期。
“体能训练和军校的毕业生差距非常大,那时候会考虑自己的体能素质是否适合到部队发展。”四年的大学生活让当时的李强早已习惯了自由不受拘束,部队封闭约束的环境能不能适应,如何适应,李强给自己打了很多个问号。
2005年坦克学院毕业时,李强获得了优秀学员的称号。后被分配到现在所在部队当排长。
到部队后李强开始带兵,“刚带兵那会发生了好多心酸故事,”李强说,“我们这种地方‘4 1’(地方读四年大学加1年军校)的人来到部队之后,开始都不适应,没有谁来了之后就干的如鱼得水。”
地方上大学和军队是没什么接触的,李强回忆,“唯一和部队有关的就是在军校学习这一年,但是在军校学习的人,都是同级的,中间基本并不涉及带兵的环节。”
从军校来到部队后,李强不知道如何与战士接触,排长该怎样值班,什么时候集合,什么时候站队,如何下口令。“那段时间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思想的低谷期。”
即使遇到困难,李强说当时也没想着退却,“我学习能力比较强,加上好胜不服输的劲头,很快摸索到了工作的方法。”
2年波兰留学
2012年,李强获得了一个去波兰国防大学留学深造的机会。
“当时经过了英语考试,等一系列的培训”李强回忆,“到波兰留学的时间是两年,第一年用英语学习波兰语,第二年用波兰语学习军事专业理论。出国前顾虑很多,想了很多。”
对李强来说这是第一次出国,李强对波兰充满了陌生感,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不通。用本就不是母语的语言学习第三种语言自己能否胜任?离国万里,波兰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自己能否不负嘱托圆满完成部队交给的任务?
天生的战士总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总有使命必达的意志,总有迎难而上的决心。波兰留学前,李强下定决心,即使语言不行就是用眼睛看也要把东西学会。
留学波兰后,李强不仅攻破了语言难关,更展现了现代中国军人的“底气”和“血气”。
“波兰学习的第二年,在讲到一些古代中国战例的时候,授课老师用了比较消极的语言。他们以为我听不懂,其实我是能听懂的。之后我用英语混合着波兰语当场申辩,这引起了当时班上同学和老师的很大反响。”
两年的留学生涯,让李强对军事作战方面有了更深的感触和领悟。
“我在波兰参加过两次对抗演习,他们的部队里没有一点‘队列动作’的痕迹。他们在训练过程中,训风是非常严肃的,这一点感触非常深。现在我们讲训风的转变,东部战区陆军训练其中一条就是把队列动作赶出训练场,波兰军队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所谓的“队列动作”,李强打了个比方,“轻武器射击的时候,有的人动作很帅,看上去非常帅,但是在实战训练上必须要有一定的敌情意识和敌情背景。有的战士的蹲姿和站姿只是考虑摆在那里很酷,并没有考虑到敌情意识,不注意放低姿势,这就是训练中的队列动作。”李强补充,“现在就是要真正的切合实战,训练是怎么快怎么来,要把队列动作赶出训练场。”
三代人五个兵 第四代人接棒
“我祖父抗日参军,我外祖父在解放南京的时候是一个营长,我父亲是铁道兵,在新疆待了7年,我哥也在新疆当兵,当时是想追随我父亲的脚步去新疆。”毕业后,李强说家里人都支持他当兵,“我父亲、母亲、哥哥都说,当兵好,当兵光荣,当兵有出息,我是山东人,家里确确实实有当兵这个传统。”
李强说父辈并没有太大的文化,但是在他们心中,一直有着朴素但真挚的坚持,我父亲会说,当兵的是好人,当兵不会变坏,“说保家卫国可能有点大,但是他们就希望,能够多为国家出一点力,为国家做一点贡献。”
李强把祖辈的这种坚持叫做朴实的传承。
现在的李强也是一名父亲,像父辈对他的期望一样,李强对自己的儿子也有着同一个期望,“如果将来有机会,还是希望儿子能够顺着我祖父、父亲和我的从军经历,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把这个传承下去。”
李强笑着说,“我儿子来部队几次,喜欢摸抢,喜欢到坦克边上去看看,亲近军人,只要是周末,如果没事就喜欢到部队里来,目前从他对部队的兴趣来看,我感觉他也是一个当兵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