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既要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又要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拉萨按照党中央部署,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为抓手,加强生态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8月,正是拉萨最好的时节。虽然一天中的某个时段会下场雨,但更多时候,湛蓝的天空、透亮的阳光、蓝天白云下红白的布达拉宫,无不展现着这座“日光城”的独特韵味。
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既要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又要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拉萨责无旁贷。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拉萨市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为抓手,建设“山青水碧,天蓝城靓”的高原生态绿城。
最新统计显示,去年拉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主要江河湖泊、7个国控断面和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15年至2019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一幅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富裕的“高颜值”画卷在雪域高原徐徐展开。
呵护“拉萨之肺”
被问起拉萨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土生土长的拉萨人嘎玛多吉很自豪:“空气好了,绿色多了,水系多了。”
很难想象在一个省会城市的中心能有这么一大片湿地。在拉萨市区北角,有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这里绿草萋萋,水鸟聚集,含氧量高,走在步道上,满眼的绿和水,就像置身江南。不过,倒映在水面的布达拉宫提示着人们,这里是拉萨。
“拉鲁湿地被称为‘拉萨之肺’,是拉萨成为国内空气质量最好城市的保障。”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梁剑豫介绍,近5年来,拉鲁湿地水域面积大大增加,比保护区建立之初扩大三分之一;水位明显上升,平均上升了3厘米;动植物数量逐年得到恢复性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现有高等植物332种,陆生野生动物43种、水生野生动物152种、昆虫101种。
在这些数字的后面,是拉萨市25年来保护湿地的艰苦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动真格”的核心区搬迁、保护区扩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保护区防护林绿化、巡护步道建设、补水系统改造,同时,通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三渠一河截污工程、拆除违规建筑、制定管理办法等措施,拉鲁湿地进一步得到了有效保护。
北有湿地,南有湖水。拉萨河奔流千年,但丰枯期明显,每年10月至来年5月为枯水期,河床内出现大量裸露滩地,影响了拉萨河景观和生态环境。近年来,拉萨积极实施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拉萨河生态环境得以彻底改观。“拉萨河(城区段)整治工程建设开工以来,对城市河道周边环境有了质的提高,原来裸露的河滩面建设成了一个个公园,大大改善了河道周边环境,给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场所。”拉萨市水利局总工程师腾宝亭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自拉萨河3号闸河闸坝成功蓄水以来,在枯水期或平水期,拉萨河段会形成较大水面,不仅有利于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改善城市环境条件、大量补充拉萨地下水,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拉萨还开展了“绿色围城”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南北山造林绿化。高原苦寒缺氧,种下绿色也种下希望和寄托。自2012年启动南山造林绿化工程以来,拉萨先后在不同海拔高度、立地条件的南山片区,分别开展了春季、雨季和秋季人工造林试验,有针对性地试种了不同苗木来源地和不同规格的乔木、灌木20余种,成功实现了“树上山”,也在全区实现了海拔3900米人工造林“零的突破”。北山造林绿化工程是在2018年启动的,记者在北山看到,裸露的山体已大部分被绿植覆盖。南山、北山作为布达拉宫的正南、正北面山体,形成了横贯拉萨市的一个重要景观带,这份“绿”正将美丽的拉萨“围”起来。
被称为“拉萨之肺”的拉鲁湿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陈学慧摄
搬进幸福家园
“我们虽然住在城区,却都是土坯房,没有自来水,日常用水靠压水井,几十家人共用一个卫生间,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结冰,出行很不方便,道路也很窄。”82岁的泽荣大妈说话思路很清晰,她是拉萨市城关区加措棚户区的住户之一,今年回迁入住了加措棚户区小康安居点。尽管可以“拎包入住”,4个子女还是花钱给老人的房子做了精装修。泽荣坐在自家宽敞的客厅里跟记者聊天、喝酥油茶,心情很好。
安居点里,一栋栋藏式风格的住宅错落有致,路灯、绿化带、便民商店等一应俱全,新楼房还装上了电梯,小区环境干净,房子宽敞明亮。
近年来,拉萨市将棚户区改造工程作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人居质量、建设民生幸福拉萨的惠民工程稳步推进,让群众的安居梦得以早日实现。目前,城关区加措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94户回迁户可入住新房。
除了棚户区改造,大面积解决住房问题的,还有集中搬迁安置点。
位于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境内的四季吉祥村,毗邻通往拉萨贡嘎机场的高等级公路,是曲水县第二个集中搬迁安置点。全村依据房屋颜色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小组,村里12条主干道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365栋二层别墅式的特色藏式民居代表了365天,该安置点被命名为“扎西堆喜”,意为四季吉祥。
为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四季吉祥村附近配套了万亩藏药材种植基地、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有机肥厂、奶牛养殖场、百亩温室大棚等产业,有劳动能力的群众逐步转变为了产业工人,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同时,四季吉祥村周边还配套了幼儿园、小学、卫生院、一站式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方便群众日常生活。
目前,四季吉祥村已完成搬迁入住303户1468人。从西藏昌都市贡觉县雄松乡加卡村搬迁而来的群众次仁多吉说:“与以前相比,搬迁到四季吉祥村后,衣食住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孩子上学、自己就业、老人就医都得到了保障。”
当雄净土牧场郭庆场的牦牛都有“身份证”。扫描牦牛佩戴的电子耳标,年龄、健康状况、疫苗接种等信息一目了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陈学慧摄
发展“净土”产业
8月,驾车行驶在拉萨当雄县,公路两旁随处可见绿油油的草场和草场上慢悠悠的牦牛。当雄县是拉萨乃至西藏牦牛产业的先行者,这项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净土”产业,既天然环保,又是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来到当雄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到了一个传统农牧产业的全链条现代化流程。
在牦牛饲养环节,当雄净土牧场郭庆场拥有一个集装化智能牧草生产厂,采用生物营养液无土栽培,不受天气和季节影响,使牦牛在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牧草,有效解决了冬季牧区饲料短缺问题,并能补充牦牛的营养需求。这里的牦牛分栏饲养,墙上贴着喂养时间和草量,喂以天然精补饲料补充营养需求,同时配有兽医,及时预防和发现疾病,让牦牛健康成长。每头牦牛都有“身份证”,即佩戴电子耳标。扫描电子耳标后,年龄、健康状况、疫苗接种等信息一目了然。
这样的标准化饲养牦牛农场,采取“牦牛入股、草场流转、牧民入园”的经营方式,不仅稳定了牦牛来源,也让牧民获得了稳定收益。当雄县县长其美次仁说,“有了产业支撑,就能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
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饲养的牦牛,出栏后由当地的牛肉加工企业直接收购并制作加工成牦牛牛排等产品,通过电商方式销往全国各地。
当雄县高原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全自动化屠宰车间,一头牦牛要经过30多道程序,才能成为可供冷链包装的成品牦牛肉。高原蓝公司还在开发一些高附加值的牦牛肉制成品,其中的“纸片牦牛肉”,尽管还未上市,但市场前景可期。
“当雄牦牛”成功申报为中国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在电商平台销售颇受欢迎。8月20日,由拉萨市人民政府主办,拉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拉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拼多多承办的“净土拉萨 高原优品”消费扶贫直播节在拉萨启动。启动仪式当日开展了一场持续14小时的直播,12位基层负责人走进直播间,向消费者推荐包括牦牛肉酱、藏香、蜂蜜、灵芝等在内的88款当地特色农畜产品和多款文旅产品。已经是“带货老手”的其美次仁第一个走进直播间,十分熟练地推荐起黑帐篷等文旅产品。数据显示,超过75万网友观看了本场直播,直播店铺“粉丝”新增2万人,成交额环比增长890%,带动当地牦牛肉、藜麦在平台的搜索量环比增长826%、753%。
“当雄牦牛”就这样演绎着一个植根于大自然的传统产业,如何搭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现代化产业快车的经典案例。
拉萨市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做精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净土健康产业,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西藏这片“净土”发展“净土”产业,大有可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学慧 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