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草舍村,提起李庆良、李存父子俩“打擂台”忙致富的事,当地人津津乐道。李庆良是凭经验搞番茄种植批发的地道“老农民”,李存是靠线上下单、门店取菜的“网红小哥”。同住一个屋檐下,在现代农业发展上打起了“擂台”,父子俩虽然经营理念迥异,但目标一致,他们正一步步奔向自己的小康生活。
“前段时间才卖了5万斤番茄,这是番茄地套种的豆角,改善土壤不说还能增加收入。俺这是从早忙到晚,月月有活干,天天见收入,日子美着呢。”虽然大棚顶端的塑料薄膜已经打开通风了好一会儿,但大棚里仍然高温难耐,李庆良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珠,一边高兴地与记者交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52岁的李庆良是四邻八村公认的“能人”。早在2008年,头脑活络的老李自觉响应村里号召,带头承包了一个大棚种植番茄,由于他善钻研、肯吃苦,当年就赚了5000多元。种了半辈子庄稼,从未见过每亩大棚能赚这么多,李庆良心动了。
第二年起他又陆续承包了2个大棚,收益年年见涨。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对番茄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李庆良的番茄大棚数量也逐年增加,目前,他的番茄大棚有8个。“虽经历了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但今年行情好,8个大棚赚了30多万元。俺还得加把劲,争取年底和儿子的收入距离拉近些。”李庆良自豪地说。
临近晌午,正当记者欲起身离开时,只见一个年轻小伙把小轿车停在路旁,径直来到李庆良的番茄大棚。
“爸,快12点了,回家吃饭吧。”儿子李存今年28岁,他刚刚结束在乡镇集市上的直播“带货”活动。
2015年,李存大学毕业后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本可以享受“城里人”的生活,但他在老家发现,农民辛苦种出来的优质农产品,却因为不懂销售、不懂品牌,卖不上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
“农民不触‘网’也不会用‘网’,好产品出不去,我看着心里不是滋味,就想为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李存说,自己辞掉了工作,联系了七八个回村青年,共同组成了“新农人”队伍,专职从事农产品网络销售工作。在李存带领下,团队注册成立了“袁大娘”果蔬电商公司,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网络平台,将本村以及周边村的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端上城里人的餐桌。
然而,在父亲李庆良看来,儿子这是“不务正业”。“父亲一直教导我,当农民就应该老老实实把地种好,而我不这么认为,新时代农民不仅要种好地,更要掌握营销技术,叫响农业品牌。”李存和父亲互不相让,决定打一场农产品销售“擂台赛”。
2018年,番茄销售行情非常差,地头的番茄批发价格一降再降,最低时只卖几毛钱一斤。见利润太薄,番茄收购商也不见了踪影,守着联排的蔬菜大棚,李庆良坐在田头一筹莫展。李存一边安慰着父亲,一边自信地说,“大棚里的番茄,我包销了”。
一个多月时间,李存在城里小区开了3家蔬菜直营店和7个供货点,依靠线上下单、门店供货方式,轻松销售番茄6万多斤。“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市场变了,农民种田也该跟着变。”李庆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如今,李庆良加入了李存的团队,父子俩正齐心搭建一条一头连着田间、一头连着餐桌的快速销售通道,今年上半年,团队农产品销售额就达到近300万元。
“父亲种地有经验,我搞销售有专长,我们将继续给村民们提供个性化服务,把更多农家菜、健康菜送到千家万户,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奔小康。”李存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蒋 波 通讯员 王一平 段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