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赫章:力推生态产业化发展

2020-07-21 14:3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贵州省赫章县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补齐短板弱项,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解决。

  生态产业快速扩展

  松林似海,一眼望不到边——盛夏时节,进入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满山苍翠,引人入胜。

  曾几何时,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四口人只有三只碗”是赫章乃至黔西北地区贫困现象的写照。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曾担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的文朝荣决心从绿化荒山开始,带领群众换一种活法。自1986年冬天起,海雀全村300多名青壮年冒着严寒,连续奋战3个冬春,造林1.16万亩,让30多个光秃秃的“和尚坡”披上了绿装。

  如今,海雀村森林覆盖率超过70%。“全村的林木价值超过8000万元,人均经济存量约10万元。”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说,现在仅采摘松果,一些农户每年就能收入五六千元。

  当年千辛万苦造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为海雀百姓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如今,自来水流进院子里,水泥路连通家门口,大棚栽种食用菇初见规模,矮化苹果已经挂果。

  海雀之变是赫章县推进生态扶贫的缩影。从1985年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该县从生态建设入手,把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转变为以林果业、中药材等为龙头的特色农业,既培育了绿水青山,又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变成了战胜贫困的金山银山。

  今年7月份,一场细雨让海拔2100多米的赫章县双坪乡安山村云雾缭绕,连片的中药材半夏丰收在望。

  “种植半夏一年能得到几份收入,我们对今后的日子有信心。”去年,村民任才英以土地入股参与村里的半夏产业发展,同时在半夏基地务工,全家年收入将近4万元。

  赫章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中草药资源达2000余种,尤其是半夏。赫章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半夏生产基地之一,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

  从2015年起,赫章县开始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种植半夏等中药材,成立了42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免费供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加工销售,去年该县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78万亩,其中半夏1.62万亩。

  如今,赫章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32%,还荣获“贵州省森林城市”称号。青山变金山、林地变宝地,该县依托“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樱桃之乡”“中国半夏之乡”“中国野生韭菜——多星韭之乡”等金字招牌,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林业、中药材等特色生态产业规模快速扩展,带动剩余贫困人口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赫章县河镇乡农民在管护半夏。 况化斌摄(中经视觉)

  “党建 积分”科学管理

  在盛夏时节的赫章县金银山街道银山社区,树青草绿,干净整洁。78岁的老党员吉正学正在打扫卫生。社区推行的积分制,让热心公益的吉正学去年在社区超市兑换了热水器、洗衣机等电器。

  金银山街道位于赫章县城西部,是该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其居民都来自深山区、石山区,文化水平低。入住伊始,居民不适应城里的生活,垃圾乱丢、车辆乱停、邻里纠纷不断,参加就业培训也不积极。

  如何快速把搬迁群众组织起来,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蜕变?该街道以银山社区为试点,探索推出了“党建 积分”的管理模式,创造性地把“党员、干部、楼长、居民”四类主体全部纳入积分对象,分类列出加分和减分内容,按照“日申报审核、月公示评比、季兑换奖励、年总结表彰”的程序,实行清单式管理。

  其中,党员有“政治思想素质、带领发展能力、履职尽责表现、为民服务水平、矛盾纠纷调处、培训就业效果”六张积分清单,干部有“思想政治、工作纪律、工作完成情况、奖励惩罚”四张积分清单,而居民则可在学习培训、创业就业、社会公德、家风家教、社区建设等方面获得积分或者被减分。积分高的党员干部可以在评先选优、提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居民的积分可在指定地点兑换米、油、衣服等物品。

  “积分制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成了最美社区建设参与者。”金银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文兵表示,小积分解决了部分党员干部工作拖拉懒散、群众垃圾乱倒、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

  干实事的干部也有了“舞台”。2019年春节,金银山街道工作人员张振东、彭冬、韩赟、王凯等被评为“党建 积分”先进个人,年终绩效位居前列,用积分兑换了米、油等物资,张振东还被推荐为干部考察对象。27岁的楼长李贵伦把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处理得井井有条,3个月从楼长转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

  投身公共事务的群众有收获。在社区临时商业一条街卖杂货的徐世友,因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帮助街坊邻居,平日积分高,社区就奖励性地租给他两个摊位。

  此外,依托积分制,银山社区在社区扶贫车间、培训教室、引导就业的助力下,形成了培训给力、就业出力、岗位助力的格局。目前,该社区共有劳动力4249人,已就业3430人,就业率81%。

  居民周训朝2018年搬到社区,在“党建 积分”的激励机制下,彻底燃起了创业激情,他每天奔走在小区送起了水,每天能送80多桶水,一个月能挣8000多元,周训朝微笑着说:“虽然辛苦,但日子过得滋润。”

  据了解,“党建 积分”的管理模式已在赫章县327个村(社区)中实施,调动了干部群众的脱贫积极性。

  扶贫干部扎根一线

  今年5月15日,赫章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李绍山因心源性猝死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年仅40岁。记者到赫章县采访时,全县还沉浸在李绍山牺牲的悲伤之中。

  该县人民为何如此怀念这样一位干部呢?在月亮洞村党支部书记顾先云记忆中,李绍山要么在协调产业资金、引进企业的路上,要么在走访群众的路上,“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

  为了动员村民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李绍山挨家挨户做工作,与村民促膝长谈。为了让月亮洞村岩上组的21户村民搬迁,李绍山前后10余次步行到当地走访、与群众交心,“爬上去一次要两个多小时,一个来回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四五个小时”。

  在李绍山一班人的帮扶下,月亮洞村的贫困发生率已从他2018年7月刚上任白果街道月亮洞村第一书记时的22.52%下降至4.66%,近300亩向日葵和马铃薯长势喜人,200亩中药材也已成形。李绍山生前曾说:“月亮洞村脱贫了,变好了,只要乡村振兴需要,我还会留下来。如果不需要我,我也还会回来看看这里。”

  目前,赫章有近300名村第一书记、近700名驻村干部长年驻扎在脱贫攻坚一线。与赫章群众一道决战贫困的,除了驻村干部外,还有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技术人员。他们把他乡当故乡,为当地战胜贫困贡献智慧和力量。

  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潘学军教授因常年与核桃打交道,被赫章当地的群众称为“核专家”。要振兴赫章核桃,首要的是改良品种、改变栽培方式。这个任务最终交给潘学军。

  在潘学军带领下,“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种终于在2009年选育成功,其中“黔核6号”“黔核7号”通过省级良种认定,主要商品指标超过了国际特级商品核桃标准,“黔核7号”干果市场价达到每斤35元。

  2014年,赫章建成国家核桃良种基地1万亩、核桃苗圃基地和采穗圃基地0.71万亩。2017年,该县全面推广潘学军摸索出的春季硬枝嫁接和夏季绿枝嫁接相结合的技术措施,逐步将全县原有的百万亩实生苗核桃改培为“黔核”系列新品种。到今年5月,赫章完成嫁接改良核桃品种22万亩。

  通过嫁接改良,赫章核桃的挂果时间由以前的11年左右缩短到3年至5年,而且嫁接后的核桃产量高,品质稳定,将有效增加百姓收入。目前,赫章全县的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66万亩,年产值15亿元,带动贫困户18059户,户均增收3670元,既带动了脱贫攻坚,也为防止返贫提供了产业支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吕天颐)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