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篇大文章

2018-03-08 22: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如何做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篇大文章?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的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采访。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对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壮大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宁德市市长郭锡文说,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许多汽车企业也由过去的观望和谨慎投入转向战略性投入。我们要建设制造业强国,就必须把握全球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三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黎立璋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三去一降一补”5大重点任务。根据中央部署,福建省加大了对“地条钢”清理力度,2016年已经全部清理完毕。三钢集团加大去产能力度,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淘汰5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和100多万吨轧钢落后产能。同时,根据福建和周边地区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过去以建筑材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多个工业制品用材品种。

  黎立璋代表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表明,破除无效供给,不仅可以使供需严重失衡的矛盾得到改善,也能促进市场竞争趋于公平。下一阶段,仍然应该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联资产评估集团董事长范树奎表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一步加快‘放管服’改革,才能使市场秩序有序运行,也才能真正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使更多企业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的方向,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黄茂兴代表认为,在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积极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前沿动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才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支持和保障。

  “只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才能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绵绵不绝的‘洪荒之力’。”全国政协委员、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望佳表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人才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将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制定更多创新激励政策,改良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并提升创新人才的活跃度,集众智汇众力,实现中国的创新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潘越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强调要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让广大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而不被琐碎的科研经费报销流程所困扰。

  潘越代表认为,国家应该强化对高校和科研机构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通过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实施力度,促使年轻学者成长为学术骨干。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氛围,修改废止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清除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条条框框,让创新者有施展才华的更广阔舞台。

  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黄茂兴代表说,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关键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使各种市场主体能够更加自由、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同时,要加快垄断领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通过ppp模式,释放市场活力。

  在谈到财税体制改革时,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审计合伙人张国俊表示,目前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不相匹配,只能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使得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潘越代表建议,在保持流动性适度、可控的同时,应对不同行业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扭转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信贷投放方向。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民生事业、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大众创业定向金融扶持,切实降低资质优良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鼓励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形成互惠互利的经营方式;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专门服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周明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