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湖南“拯救”洞庭湖“十八般武艺”齐上阵
中新社长沙2月28日电 题:湖南“拯救”洞庭湖“十八般武艺”齐上阵
作者 付敬懿
十天时间里,带领工人一棵棵地砍倒自己投入700万元人民币种植的4600余亩欧美黑杨,湖南益阳境内沅江市琼湖街道居民黄庆华尽管惋惜,但仍坚决地说:“保护坏境,为了下一代,要砍,要砍。”
一群反嘴鹬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振翅齐飞。李风 摄
黄庆华的林场位于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上世纪90年代末起,当地民众追求经济效益,在湿地大量引种欧美黑杨。2017年7月起,为恢复湿地原生态环境,中央环保督查组要求全面整改洞庭湖的欧美黑杨。
“大面积的黑杨种植破坏了湿地水禽的栖息地,造林过程中的挖沟、抬垄也让鱼类失去产卵、索饵场所。”沅江市湿地保护站站长万献军告诉记者,保护区黑杨种植最多时达到39万亩,威胁到整个洞庭湖的自然生态安全。
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正遭遇怎样的危机?督查组指出,与2013年相比,2016年洞庭湖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36.4%下降为0,出口断面总磷浓度升幅97.9%,形势不容乐观。
图为一只反嘴鹬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秀“水上漂”。李风 摄
如何“拯救”洞庭湖?
中共十九大之后,湖南出台《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合理铺开治水行动,在湖区25个区县市集中治理十个领域的污染。湖南省发改委、水利厅、环保厅等9个省直职能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分别制定专项整治措施,上演“十八般武艺”展开挽救。
7.99万亩欧美黑杨全倒了,这仅仅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一年来,铲除矮围网围、爆破节制闸、天然水域珍珠全部退养……针对洞庭湖常年积累越来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场场专项整治“攻坚战”已接连展开。
“过去从官方到民间,都没有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短期经济效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尹少华说,一公顷湿地创造的价值大约是农田的一百六十倍,洞庭湖最大的资源特点就是水,保护核心也是水。
“以前渔民有句玩笑话,人都捕不到鱼,候鸟来能吃什么?”数十年长期蹲守洞庭湖、守护候鸟的志愿者李剑志,见证了这一系列整治举措带来的变化,“南洞庭湖水域铲除矮围网围、禁止投肥投饵养殖后,今冬候鸟比往年来得早、来得多。”
洞庭湖接纳“四水(湘、资、沅、澧四大河流)”,吞吐长江,整治注定不是“局部战争”。2017年,湖南官方以“一湖四水”为主战场狠抓环境治理,实行河长制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沟渠塘坝清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查等延伸到全省范围。
“洞庭湖水环境要根本性转变,必须克服过去局部治理的思路。”中美能源与环境创新研究中心中方负责人柴晓利指出,水环境治理必须是水体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干支流一体化、水路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治理,覆盖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全过程。
全面推进的洞庭湖专项整治计划正是以环境保护治理倒逼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守住生态底线,力求把洞庭湖水环境治理和四水流域的综合治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洞庭治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今年的湖南两会上,湖南省长许达哲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逐步还旧账,杜绝欠新账,继续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