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明:因交流互鉴而更加绚丽多彩

2019-05-11 09:43 来源:中国网

  靳旭鹏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于5月15日在北京举行。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增强亚洲文化自信,促进亚洲协作互信,凝聚亚洲发展共识,激发亚洲创新活力,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繁荣。

  不同文明要相互交流不能孤立封闭

  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到恒河印度河文明再到两河流域文明,亚洲自古以来各种璀璨的文明交相辉映,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组成多彩亚洲。不同文明反映了不同民族、宗教、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因为不同文明而走上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存在使得文明交流变得必不可少,一种文明不可能十全十美,每种文明各有千秋、各有长处,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不同文明不断交融发展的历史。古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香料传到西域,同时将石榴、胡麻、芝麻引入中国,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西洋,都是推动文明互相交流的举动,不同文明在互动中成长、在交流中共生。

  不同文明应互相尊重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如果一种文明瞧不起另一种文明,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别的文明,这是一种缺乏文明包容性的表现,这样就不能够了解其他文明的真谛也不能够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亚洲不同文明都蕴藏着自己独特的智慧,中国的儒家思想、古印度的佛教思想、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等等,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同样,中国的文字、服饰、建筑、思想也影响了周边国家。

  不同文明要和谐共存而非彼此冲突

  当前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是当今时代的关键词,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悲观的“文明冲突论”强调文明差异、断言文明冲突是世界和平威胁的观点,既不符合实际发展、也违背人类追求和平的信念和力量。面对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世界乱象,面对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矛盾突出等时代难题,亚洲不同文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新智慧、新方案。“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天下为公”等中国传统思想正蕴藏着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应对全球问题的中国智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假如世界上只有一种的花,那么世界肯定缺少很多美。如果世界只有一种文明,那么它也不可能发展久远。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就在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战之后许多亚洲各国逐步独立自强发展、从落后贫穷到繁荣壮大,正是“守望相助”“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互利共赢”的真实写照,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亚信峰会再到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断为亚洲的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也彰显了中国对推动亚洲文明发展的大国责任担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罗燕)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