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喜(右二)在村里的老年公寓和老人们谈心。
数九寒冬,沂蒙莽莽。千年古县山东兰陵,县城一隅,坐落着代村。代村有个好带头人,就是党支部书记王传喜。他身材魁梧、面庞黑红,一口男中音,厚实而稳重。这个敦实的汉子,引领了代村的发展热潮。
不惧风浪高
重担肩上挑
■190多本工作笔记,记录着他近19年的6935个日夜
打开王传喜办公室的柜子,190多本工作笔记,码放得整整齐齐,记录着他近19年的6935个日夜——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甫兴,而代村由于没跟上时代步伐,每况愈下。合并的三个自然村,吵着要“分村”,村集体负债380万元。生于斯,长于斯,王传喜比谁都急。31岁的他当选了村主任,凭着一腔热情,立志带领全村,干出个样子来。
经过调研他发现,人地不均,是限制代村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第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他反复思量,提出重新调整土地,一户两块田。话没说完,村干部们当即炸了锅,纷纷摆手摇头,都说成不了:动土地,那是动农民的命根子,人少地多的户,还不得拼命?
有人登门骂骂咧咧,飞石、恐吓信,接连而至。妻子刘会芳,精神几近崩溃,就和丈夫商量:“要不,咱别干这档事了?”
“这事干不成,我们就成了代村的罪人!”王传喜坚定地说。
王传喜一边依法走程序,一边挨家挨户做工作,通过抓阄分地。村民一看,这事儿确实挺公平!这才纷纷松了口。
后来,代村不仅统一集中流转了本村土地,还流转了附近5个村庄的7000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目前代村集体总资产达12亿元,村集体年收入上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万多元。
端平碗中水
公道在人心
■“德才兼备,德为先,公心也是德,这是当好村干部的前提”
漫步代村社区,一排排楼房顶着太阳能,整齐划一,村民文化广场、老年健身广场人群熙熙攘攘。旧村改造后,代村建了58幢联排别墅、170座小康楼,暖气、天然气、网络等一应俱全。村委委员龙建新说,那时候村里一片破败,但真要拆,村民一片反对。王传喜决定先安置后拆迁,制定了“评估补偿、低价安置、按需分配”的拆迁政策。
拆到付青泉家时,王传喜头疼了。付青泉的楼房建在县城南环路边,两层7间,600多平方米,一年租金就七八万元。按照政策,这套楼房评估价50万元,只能分两套房。算完这笔账,付青泉气得直跳脚。王传喜内心也充满“纠结”,甚至怀疑自己的政策,感觉过不去这个坎儿了。反复思量后,他还是决定,贯彻多年的政策不能改。
那天,王传喜办公室的灯亮到后半夜,最后,付青泉一低头,摆摆手:“不谈了,明天就拆。”是夜清冷,付青泉提着两瓶酒,回到老房子,眼泪纵横。这边王传喜一回家也掉了泪:“我们的群众真是太好了!”
他秉持公心,硬是端平了这碗水,啃下了又一块“硬骨头”。乡亲们都说,王书记很公正哩!
“村干部办事要讲公道,群众才信你。”王传喜说,“德才兼备,德为先,公心也是德,这是当好村干部的前提。”
代村用8年时间,分6批次,让全部村民上了楼,零占耕地、零投诉,还节省出几百亩建设用地,发展集体产业。如今,代村商城拔地而起,已成为全县最大的商贸市场,年收入4000多万元。
干部干在前
乡亲日子甜
■“让父老乡亲富起来,让村里强起来,很有干头”
老干部张德华从县里退休,被王传喜请到村里来发挥“余热”。去年6月,王传喜从省里开完会回到村,走进张德华办公室已是傍晚。一进门,他傻了眼:王传喜蹲在地上,扒拉着纸箱里的零食往嘴里塞。王传喜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今天太忙啦,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随便吃点东西。”张德华鼻子一酸:“传喜啊传喜,再忙也得正经吃饭啊!”
王传喜答应着,却从没有放慢工作的步伐。
村委会旁,4幢老年公寓,家具、暖气配备齐全,拎包即可入住。代村有500多名老年人,60岁以上,不仅免费住公寓,还按月发放“老年优待金”。
“王书记常说,不能等到大富大贵,才想着去孝敬老人。”村委委员宋桂云说,“遇到村里资金紧张,就是借,也不能耽误发放养老钱。”
土地收入加股金分红,乡亲们口袋鼓了,支出却少了。社区医院、公共浴池、公共食堂、学校等,一应俱全。村民基本生活食品由村集体无偿配供,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资金由村集体全部负担。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还可以享受2000元到1万元不等的助学金、奖学金。
乡亲们念着王传喜的好,每逢年节,经常送他礼品和土特产。当面拒绝会驳了乡亲面子,王传喜先收下,回头让妻子骑上三轮车,带着儿子买来东西,挨家挨户回礼。大年初一的村委会,王传喜带着村干部们“打游击”,为啥?躲送礼。时间久了,大伙儿也就不送了。
“农村基层干部的模范典型,一直在激励着我,让父老乡亲富起来,让村里强起来,很有干头。”王传喜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22日 06 版)